南部地區發展總部經濟拓展國際鏈結之策略研究 

編號: PR2002A-1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8.12


摘要:

各國吸引總部設立的主要原因包括:總部本身擔負的指揮與決策功能,致使總部有僱用具備高技術和高收入專業人員的需要;企業總部有高度專業性服務的需求,例如會計、管理諮詢和金融方面的服務。政府可從高度專業服務徵收較高額的稅賦、員工亦可創造當地的消費,對相關服務業帶來正面的影響,進而為當地帶來顯著的間接經濟利益;此外,高技術人才更可能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在社區發展與慈善事業中。 

為開拓國際鏈結新局,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試圖營造亞太產業供應鏈夥伴關係。由於南部地區地理位置接近東南亞,若以高雄市做為新南向基地,進一步發展總部經濟,或許將驅動高雄市為起點,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並為在地經濟帶來正向循環。 

本研究即由高雄市做為新南向基地為出發點,探討南部企業與新南向國家在貿易、投資與人才等面向的鏈結,探究大型與中小企業對新南向國家往來的看法與情況,赴當地布局、從事貿易與聘僱人才等的狀況,進而瞭解在臺總部於南部地區企業從事海外布局時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變化、描繪在臺總部是否有因為企業赴新南向國家布局,而在功能與角色上有所升級,甚而對南部地區的城市轉型與經濟發展顯出外溢、帶動的效果。 

換言之,本研究針對南部地區企業不同的海外布局樣態與模式進行分析, 探討國內企業搭配新南向政策的契機,透過海外投資布局強化國內企業總部的功能,最終帶動南部地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效益,進而釐清南部地區做為新南向前進基地的條件與限制。 

本研究依序提出(1)南部企業總部於不同海外布局的模式與策略分析、(2)南部企業總部在新南向國家的國際鏈結模式分析、(3)南部企業總部 鏈結海外的現況與展望。相關發現簡述如下: 壹、南部企業總部於不同海外布局的模式與策略分析 本研究運用2017年度《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觀察南部企業有別於中、北部企業的國際布局特徵,如下: 

1. 南部地區有國際布局之企業以金屬電機業為主,其次為資訊電子業,此二產業也是南部地區經濟支撐之主要產業。 

2. 近九成南部受訪企業赴中國布局,在其他海外地區布局者有超過九成赴新南向國家投資,另有超過七成企業至已開發國家布局。

3. 南部企業在國際布局以「製造生產中心」與「行銷中心」為最,與之相關的支援性部門「品管中心」與「售後服務部門」也有相當高的比重,顯見除了應用地區生產要素優勢外,開拓市場也是南部企業國際布局的重要目的。

4. 南部進行國際布局之企業以大型企業為主,其海外布局的部門功能性較 為多元,且有高功能性部門的海外布局。 

此外,臺灣企業總部人力雇用情形與人力運用結構影響。結果如下:

1. 北部地區企業總部營收規模越大,有助於提升企業總部「管理階層」與 「業務行政」人力雇用。但中南部地區卻反應出集團企業營收規模越大有助於提升企業總部「管理階層」與「業務行政」人力雇用。 

2. 南部地區企業在中國布局越多元,對企業總部之「技術及研發」人員雇用有顯著的負面效果,但在其他海外布局越多元對企業總部之「技術及研發」人員雇用卻有顯著的正面效果。

3. 南部地區企業在其他海外布局「研發及設計中心」對企業總部之「管理階層」與「技術及研發」人員雇用有顯著的正面效果,但「品管中心」 的設置卻會減少「管理階層」的人員雇用。 

南部企業總部在新南向國家的國際鏈結模式分析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探討南部企業總部在新南向國家的國際鏈結狀況,發現: 

1. 南部企業在新南向國家投資布局較少,但仍有少數企業表示近三年可能有規劃:受訪企業中僅有12.4%的企業表示目前已有在新南向國家進行投資,其中以越南的投資最多,包含有花卉栽培、食品、成衣及服飾品、金屬製品、化學等行業,投資模式以獨資為主,且超過七成的企業投資比重低於50%;僅5.3%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有相關的新南向投資規劃正在評估或進行中。

2. 赴新南向國家的投資動機首重開發當地市場,其次為設立生產基地:受 訪企業擴張投資主要的動機以市場為首要考量,其次以製造基地為考量,再者亦有近三成的企業選擇為「看好當地區域經濟整合前景,有助進軍第三地市場」與「配合供應鏈廠商與客戶移動,形成跨國生產分工網絡」。

3. 臺灣總部以輸入新南向國家勞動力為主,少數南部企業外派管理階層與業務至新南向國家:僅四成的受訪企業表示有聘僱來自新南向國家的員工,且超過八成的企業為雇用非技術勞工;南部受訪企業僅約一成派駐臺籍員工赴新南向國家,以管理階層與業務人員為主。

4. 自新南向國家採購原物料比例低,我國產品輸出新南向國家的比例較高: 僅不足一成的受訪企業表示有向新南向國家購買生產所需之原料或半成品;相對而言,有36.9%的南部受訪企業將產品銷往新南向國家,但超過六成的受訪企業,其產品銷往新南向國家的比重低於20%。 

綜上所述,南部企業雖積極將產品行銷海外,也意識到新南向國家市場的興起,但受企業規模限制、人力與資金短缺,讓南部企業難進一步向新南 向國家擴張。

南部企業總部鏈結海外的現況與展望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談瞭解南部大型與中小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策略、與子公司互動的情況,以思索如何透過新南向布局強化南部地區發展總部經濟。透過訪談,本研究再次確認南部大型企業的東南亞投資除通路、銷售據點或發貨倉庫外,更偏向生產基地的設置,而中小企業則因資源限制,在新南向的布局多以通路、銷售據點為主,或無布局。

整體而言,海外子公司多遵從總公司的生產規劃,並具有資訊搜集的功能,將當地的生產資訊、市場資訊與管理資訊回傳給企業總部進行決策。此外,海外子公司設置初期,可能因面臨投資環境不佳、生產流程不熟悉、員工不足等因素,需要臺灣總部挹注知識、原料或專業技術,協助子公司順利投產或進一步提升產能。

臺灣的企業總部則持續保有重要的核心功能,如國際訂單接洽、總體營運規劃、財務管理、核心技術、專利開發與申請、國際採購、研發、後勤、國際行銷策略等,並透過外派的臺籍主管傳遞公司的核心價值與營運策略、掌握子公司在海外的營運情況。

透過訪談結果歸納南部企業不熱衷新南向國家布局的主因,在大型企業方面為:(1)基礎設施與人才不足;(2)新南向國家市場規模小且分散;(3)政、經、法律結構不健全;(4)不存在供應鏈與終端市場;(5)語言文化障礙;(6)消費偏好仍以價格為重;在中小企業方面為:(1)資金有限僅能讓自身企業先壯大;(2)關稅問題讓企業難開拓海外市場;(3)中小企業難有豐厚的人脈網絡的資源;(4)新南向國家市場規模小且分散;(5)非高階應用市場,價格仍為首要。

針對南部地區發展總部經濟的限制,在大型企業方面為:(1)水力與電力無法持續且穩定供應;(2)政府補助或獎勵過度集中,應用端或中小企業易被忽視;(3)南部地區較難吸引多元專業人才;(4)技術員工難尋且流動率高;(5)政府無法提供有力的後勤支援;(6)土地取得問題浮現。在中小企業方面為:(1)缺才、缺工問題嚴重;(2)產業上游供應鏈逐漸弱化,價格漸無競爭力,技術提升亦趨於弱勢;(3)不瞭解海外市場運作,也欠缺相關市場資訊;(4)欠缺行銷或通路資源;(5)政策引導目標不明確,海外布局或遇國際爭端無後勤援助;(6)欠缺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且臺灣經濟正逐漸被邊緣化;(7)欠缺國際法律、國際商法、當地商法與合約之專業諮詢資源;(8)臺灣形象塑造不明朗,無法凸顯臺灣特色。 

最後,本研究提出以下五類政策建議,期望能縮短南部地區邁向總部經 濟發展的距離,包含: 

壹、強化南部企業赴東南亞投資的措施

一、以集團帶動產業群聚的發展 臺商可借鏡泰國「PARAGON 集團」透過產業領頭羊進入印尼進行「團體戰」,並帶動周邊產業赴印尼發展的案例,強化自身於當地發展之對策。

二、借鏡日本促成國內企業赴海外投資的模式 臺灣政府協助企業赴海外投資策略可參照日本模式,上層由日本中央經濟產業省(METI)負責與投資國洽簽各項協定等;下層則由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母國向各公協會安排各式對外投資活動,以協助臺商進駐投資當東南亞各國。 

三、持續推動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減低企業受關稅障礙的影響 未避免受關稅的影響使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限縮市場的可能性。貿易 協定與關稅層面的問題,仍完全需仰賴政府積極協助企業突破相關障礙。

貳、攬才與留才策略 

一、 多方面培育新南向人才專長,評估辦理「跨國產業學院」的可行性 南部企業欲赴東南亞國家發展,因缺乏人才而窒礙難行,若配合東南亞政府關注本國學生的就業議題,由我國政府與試圖開發東南亞市場的臺商,合作開設「政府+企業」模式的產業學院,與當地學校串接,藉此尋找或培訓於當地發展所需的人才。 

二、 善用科技、暢通進修管道,讓知識傳播更便利 應進一步由政府帶動將有關政令宣導或委託計畫等資源引進南部地區、 增加南部地區的場次與參與程度,並透過通訊科技降低南部企業赴北部參與的各式成本,以便讓關鍵資訊得以擴及其他地區。

三、 吸引海外退休專家,透過多元交流增加技術外溢的可能 建議以南臺灣舒適的生活環境,加上提供優良的居住空間與旅宿優惠,吸引具專業知識的退休外籍人士來臺長宿,並趁機安排在地相關企業與之交流的場合,創造可能的知識外溢與合作可能。

四、 串聯在地學校與學習資源,讓求學與工作的距離更近、更安全 藉由外部機制,縮短學校與學校之間距離、整合彼此教學資源,並使學 校就近與在地企業進行各式合作,讓學子求學與工作之路更近也更安全。五、加快新經濟移民法的立法,增加引進國際各級專業人才 在人力成長遲緩的臺灣,面對國際人才的移動,目前中階技術人力萎縮嚴重,應加速新經濟移民法的立法,彌補中階技術人力的不足、維持競爭力、改善人口結構。

六、落實適性教育,從小瞭解百工百業,並不可偏廢技職教育 在中長期的教育策略上,建議可更加多元,讓下一代從小就認識各具專長的百工百業;此外應尋找專業技職教育師資配合技職教育,並建立完整的人才訓練規劃,落實適性教育,讓學生可以作為助益企業發展的有利資源。七、推動國際語言與程式語言學習,讓城市可與國際環境接軌 為與國際接軌並提高國際化程度,語言為重要關鍵之一,應積極營造雙語環境,以及國際城市應有的市容與規矩;此外,為因應未來產業結合資通訊技術的發展趨勢,應將程式語言作為基礎的學科,藉此奠基城市國際化的基本能力。 

參、改善投資環境,讓經濟活動更加活絡 

一、 水電資源與空污排放量應依全盤的產業發展規劃而進行通盤調整 政府透過政策引導,讓企業在利益衡量下自行選擇不同的資源應用方式, 然政策的制定與施政方向所依循的目標應明確且有持續性,更應審慎進行通盤的評估。

二、 引進國際資金或投資者,創造機會、促進國際資源在地媒合 南部地區較缺乏國際投資者進駐,資金結構也較為簡單。建議地方政府可優先盤點在地企業發展的情況並建立資料庫,後續由中央政府建立國際投資者的宣傳與媒合平臺,向國際投資者行銷臺灣企業與促進媒合。

三、 資源集中,集中專業處理,以啟規模經濟之效益 為提高資源有效運用,鼓勵產業發展,建議可積極督促廢棄物清理法的重新調整,並統一交由專業的終端處理業者,透過處理量的增加,起到規模經濟之成效。 

四、 強化雙港的機能,讓交通更加順暢 搭配長期產業的發展,為規劃可24小時起降的國際空港,應思考小港機 場是否有宵禁管制的解套可能性,或謹慎思考另覓他處設立國際機場的規劃;面臨地區產業的轉型,高雄港應積極堆動智慧化提升港口效能,並加強與在地產業的串聯,擴大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

肆、明確臺灣形象建立,協助企業行銷與創造實績

一、積極塑造「我國」形象 臺灣的國際地位艱困,企業組團參加國際展覽時,常因各種外在干預,讓我國形象形成難以識別的情況。建議可塑造除「國旗」以外的代表圖騰,並於各展覽中使用,以加強國際的識別度。 二、 調整採購法,讓更多企業透過政府採購累積實績 現行政府採購法限縮中小企業參與的可能性。建議可透過行政命令來為微調採購法的限制,放寬採購金額的限制,讓各單位可依需求自行採購,也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參與,累積實績,活絡市場,並納入價格外之考量,讓臺灣產品有更多被使用到的機會。 

三、 新南向國家設立服務據點,做為我國產品拓銷的窗口 建議可仿照鄰近國家在支持企業布局海外時,由政府投資組建成立海外服務公司,做為國內企業與海外市場的中間機構,提供企業拓展市場所需要的資訊蒐集、市場評估、收發貨、人脈網絡串連等可能協助。

伍、建立工業區土地活化與空間騰換機制 

一、 既有工業區土地規畫退場機制,增加土地活化 工業區內廠商因各式因素而存有閒置用地,但工業區目前並無土地使用的退場機制,為活化工業區用地,建議盡早規畫工業區土地的退場機制,寬限期屆滿若仍閒置,啟動強制拍賣機制。 

二、 規劃空間騰換機制,鼓勵廠房汰舊換新 部分業者因老舊廠房生產效能較低等因素,有意汰舊換新改善整體環境, 卻面臨工業用地難取得等外部問題,導致新廠房的投資規劃受阻。建議可與有意願進行汰舊換新的業者共同商討空間騰換機制,提供容積獎勵,並鼓勵企業朝綠建築、節能、有效的新式工廠規畫。 

三、 新規畫之工業區土地仿效加工出口管理區的土地使用規範以租代售 為避免以炒作土地做為投資手段,建議新規畫的工業區土地使用方式可參考加工出口管理區「只租不賣」的土地使用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