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僑外及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調查年度:2016年) 

編號: PR1893-1

作者: 溫芳宜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7.12


摘要:

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2.4%,創後金融海嘯時代的新低,主因是全球貿易停滯、政治不確定性升高以及投資疲弱所致。美國、歐元區及日本經濟成長率分別較2015年下降 1、0.3 及 0.3 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表現則大致與2015年的成長率相當。各國雖然採取提振內需措施以降低貿易停滯的負面影響,但經濟表現差異懸殊。本調查之目的在於以問卷方式追蹤在臺服務業及非服務業僑外商的投資、營運活動、與我國經濟、產業的鏈結關係以及對我國經商、投資環境的看法。 

本次僑外投資事業調查總共寄發問卷4,951份,成功回收共2,305份,回收率為46.56%。問項涵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營運本地化進程;(3)在臺的研發創新活動;(4)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效益;(5)對臺營運環境檢討;(6)重要時事分析,包含勞動基準法修訂對僑外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影響、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敦促製造業回流對僑外投資事業海外布局之影響、中日韓FTA對僑外投資事業集團之投資布局影響、僑外投資事業是否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各項規定等四項議題。 

以下分就僑外資營運概況、營運本地化、研發創新活動、對我國經濟效益,以及對臺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的意見,摘述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僑外服務業者以獨資型態較多(51.62%)、非服務業則以少數股權型態較普遍(41.56%);此外,整體服務業及非服務業者表示有盈餘的比例連續兩年下降,且表示經營處於虧損的業者比例也增多。其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不動產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資訊電子工業」出現高虧損的比例較高。 

在營運本地化方面,僑外服務業在臺灣主要服務客戶的類別依重要性分別為國內一般消費者、國內製造業廠商、國內服務業廠商;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外銷型態是以「臺灣接單、臺灣出貨」為主。此外,服務業者與非服務業者對「辦公及機械設備」與「原料零配件」皆有高比例的本地採購水準。即便較高度依賴國外進口的「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在我國採購原料與零配件的比率都達76.15%。此現象說明僑外商與本土業者具高度的產業鏈結關係。

在研發創新活動上,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在臺灣自行研發的比率明顯較其他來源更為重要,加權比率分別為25.27%以及31.45%。而非服務業僑外商的研發動機以提升產品品質功能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主,分別佔29.88%與27.16%,此特性與我國製造業長期從事代工製造有關。而服務業廠商以「協力廠商」為首要研發合作對象,佔28.37%,非服務業廠商以「客戶」為首要合作對象,佔23.78%。 

在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上,首先受調查之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平均每家創造外銷金額7.82億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與「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創匯金額約占總額之56%。在僱用人員及薪資方面,2016年僑外投資服務業廠商僱用員工總人數為77,020人,平均一家廠商僱用90人,平均每位員工年薪達69.1萬元;非服務業廠商僱用員工總人數為75,850人,平均一家廠商僱用142人,平均每位員工年薪為69.7萬元。今年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僑外商對我國僱用員工之平均年薪較去年結果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去年度問卷調查中,部份薪資較高之廠商,今年度未參與問卷填答所致,此外,僑外商獲利下滑以及臺灣經濟內需偏冷的情況,也可能影響僑外商之人員薪資結果。 

關於僑外投資事業對於臺灣經營環境的意見與評價,有50.06%的服務業廠商反映「同業競爭激烈」,其次為「國內法規限制太多」(30.69%)與「政策法規不明確」(29.45%);非服務業則認為「原料或人工成本過高」(49.81%)、「同業競爭激烈」(46.59%)、「國內市場規模小且成長有限」(45.27%)是在經營時遭遇的最主要問題。 

本年度僑外投資服務業希望政府協助的主要項目依序為:「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改善政府行政效能」、「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非服務業依序為:「強化租稅獎勵措施」、「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改善政府效能」。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對「加強政策延續性」的比率皆有所提高。 

觀察2014、2015、2016年僑外投資事業對我國經營環境評價的變動狀況,顯示非服務業對於「研發技術人才素質」、「融資或籌資方便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評價有升高的趨勢;對於「海外人才引入方便性」、「政府行政效能」、「租稅獎勵誘因」、「環保法令管制」、「政治穩定度」的表現則趨於下降;服務業則對我國經營環境之各項評價有逐年下滑的趨勢。 

針對重要時事,本調查選取勞動基準法修訂對僑外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影響、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敦促製造業回流對僑外投資事業海外布局之影響、中日韓FTA對僑外投資事業集團之投資布局影響、僑外投資事業是否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各項規定等四項議題進行探討。 

第一,「新版勞基法之因應」對於僑外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廠商而言,表示「在臺投資規模」將「不變」的比例分別為79.11%及80.71%;認為「在臺雇用員工人數」將「不變」的比率分別為68.67%及66.23%。而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廠商表示將增加「在臺雇用員工人數」者比例分別高達10.89%與15.21%。 

第二,針對川普敦促製造業回流政策對僑外商海外布局之影響,僑外資服務業表示增加「在美國投資規模」的比例為2.72%、增加「對中國大陸投資規模」的比率為1.93%、增加「對其他海外地區投資規模」的比例為2.95%;非服務業廠商表示增加「在美國投資規模」的比例為2.26%、增加「對中國大陸投資規模」的比率為2.07%、增加「對其他海外地區投資規模」的占比為3.58%。 

第三,針對中日韓FTA啟動新一輪談判,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因應方式的排序為皆為增加「對中國大陸投資」、增加「在臺投資規模」、增加「對日本投資」、增加「對韓國投資」。 

第四,關於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產假規定」、「育嬰留職停薪規定」、「性騷擾之防治」、「設置或提供哺乳室設施」等各項規定,整體而言,僑外投資事業對於上述規定的落實較2015、2014年為佳,且非服務業落實狀況略優於服務業。 

關於陸資投資事業調查結果,本年度調查寄發問卷共436份,成功回收共289份,總回收率為66.28%。在營運概況方面,陸資投資事業之產業分布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造業為製造業最主要的投資產業,佔7.59%;批發及零售業則為服務業最主要的投資產業,佔40.93%。投資型態方面,陸資服務業及製造業皆以新設子公司為最主要之投資樣態,但在次要選擇上,陸資製造業偏好選擇參股臺灣現有事業;陸資服務業則傾向設立分公司。至於營運時間及獲利狀況,今年調查之陸資廠商有86.33%都營運超過一年;獲利方面與去年對比,陸資製造業表示獲利之廠商比例下滑,而陸資服務業獲利之廠商比例增加。 

在陸資來臺投資動機方面,陸資投資事業來臺投資的前三大重要動機依序為「拓展臺灣市場」(68.56%)、「成為全球佈局的重要環結」(36.68%),「建構臺灣與大陸兩地分工體系」(33.19%)。其中,「成為全球佈局的重要環結」去年為第三,落後於「建構臺灣與大陸兩地分工體系」,但在今年則成為陸資來臺投資之第二重要動機。關於陸資投資事業在臺經營所面臨的問題,調查結果前三名依序為「中國大陸人員申請來臺程序繁複」(41.30%)、「政策法規不夠彈性」(36.96%)、「同業競爭激烈」(30.87%)。此結果和去年大致相同。「政治環境不穩定」雖未列於前三,但卻由2012年的7.69%逐步升高至2016年的28.26%,由第11名躍升到第5名,顯示就陸資來臺投資而言,政治因素對於商業環境的衝擊,需要政府更多的重視。 

就陸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之合作夥伴而言,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主要合作夥伴皆為其他三資企業和臺資企業,但服務業與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合作關聯比製造業還深,且服務業各合作夥伴的比例也較平均。另外,在主要技術及營運模式來源方面,就陸資製造業而言,在臺灣自行研發為主要技術來源,占比為59.74%;就陸資服務業而言,則主要技術及營運模式大多來自大陸母公司,占比為47.65%。若將陸資廠商的主要技術/營運模式來源與僑外資問卷結果對比,則雖然因填答要求略有不同而無法在數據上完全比較,然而整體來看,相較於僑外資而言,陸資企業與母公司在技術/營運模式上的連結顯得更為深厚。例如:僑外製造業與陸資製造業最主要之技術來源皆為在臺自行研發,然而在次要技術來源方面,僑外製造業為委託臺灣機構研發,陸資製造業則是來自海外母公司。此外,就服務業而言,陸資服務業主要技術及營運模式來源為大陸母公司,與僑外資服務業主要在臺自行研發之模式相當不同。 

就時事議題而言,首先,陸資投資事業認為新版勞基法對於其在臺投資影響主要在於員工雇用層面,而非投資規模層面。然而廠商對於員工雇用決策的改變,對我國勞動市場而言,可說正面(增加在臺雇用員工人數)及負面(減少在臺雇用員工人數)影響兼有之,目前仍難以判斷。問卷結果亦指出,不論就在臺投資或員工雇用方面,陸資製造業受新版勞基法的影響皆較陸資服務業大。其次,關於近期臺灣與中國大陸官方互動趨緩是否對陸企在臺投資決策有所影響,陸資製造業反應較為強烈,有高達19.48%的製造業認為會減少在臺投資規模,且並無廠商認為會增加在臺投資;另外,高達20.78%的製造業認為其在臺子公司營運地位將下降,且沒有任何廠商認為在臺公司之營運地位會增加。最後,就陸資投資事業臺灣營運據點地位在亞太地區之策略地位而言,陸資製造業受訪業者中,僅在臺灣設立營運據點、而未在亞太其他地區投資的廠商比例達39.74%,由臺灣據點管理其他亞太地區業務之業者比例則達15.38%,兩者合計為55.12%,顯示臺灣對於陸資製造業在亞太地區的布局,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根據前述分析與相關重要經濟政策趨勢,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議題: 

1. 針對歐洲在台商務協會、我國的全國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所提出的各式建言,政府應持續加強與國內外工商團體溝通,並在盡量兼顧勞工福祉的情況下,視情況具體回應企業需求; 

2. 我國積極發展的數位經濟、「5+2創新產業」等領域可能為相關產業開創新局。應思考如何進一步聚焦吸引相關領域僑外資來台投資,建立與鞏固與我國本土企業的夥伴關係,進而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競爭力; 

3. 主管機關必須進一步改善對外籍人士的待遇(如簡化長期居留程序、放寬外籍人士家眷工作權),才足以令臺灣的經商環境對外籍人士具吸引力; 

4. 政府對外發展多元經貿,以偏向銷售端和應用端的思考,了解東南亞、歐美及日本等國際市場的需求,並加強國際行銷力道,扭轉海外對我國印象多停留在資訊科技等製造產業的印象,進而引入海外不同產業類別的僑外資進入我國,或是以我國做為跳板向國際市場擴張。 

5. 針對陸資來臺投資相關建議有三:一是近年來陸資企業反映有關「政治環境不穩定」以及「政策法規不夠彈性」的比重大幅提升,而根據本年度調查結果,兩岸官方互動趨緩對於陸資製造業者的對臺投資意願,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兩岸情勢及經濟交流穩定與否也同時影響我國經營環境,建議政府對此加以重視。二是對於陸資企業來臺投資可能造成的技術外流及因應,由於美國、歐盟近期正針對陸資海外併購議題進行探討,因此建議參酌歐美國家相關研究文件,作為參考。三是陸資企業以臺灣作為全球布局重要環節之動機,已於今年躍升為陸資來臺投資之第二大動機,而透過本年度時事問項,亦可發現陸資企業的臺灣據點,對其亞太區域布局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其中與東南亞的連結亦不容小覷。因此建議,對於陸資企業來臺投資,在全球市場層面不妨由合作角度觀之,特別是如何透過與陸資企業的交流加深臺灣廠商與東南亞地區的連結,是政策上可思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