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僑外及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調查年度:2015年) 

編號: PR1780-1

作者: 溫芳宜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6.12


摘要: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2016年的World Trade Report表示全球貿易成長可能將連續5年低於3%,陷入30多年來成長最緩慢的時期。全球經濟成長乏力,各國開始實施「以鄰為壑」的措施。例如,開始頒布貿易和投資限制措施、質疑全球化的聲音湧現。特別是,經貿形勢越是悲觀,各國頒布各類保護措施維護自身利益的動機就越強。貿易歧視性措施主要有:政府補貼、貿易救濟、進口關稅、政府採購本土化、投資保護、出口鼓勵、非關稅措施等。此外,以往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在持續,全球經濟復甦和成長疲弱,國際投資仍未恢復到危機以前的水準。為呼應上述經貿環境變化、提振臺灣的經濟表現,可思考如何提升我國的投資環境、條件,用以吸引跨國企業來臺投資、經營與研發,進而帶動就業、技術轉移、共同開發新市場、增強競爭力等效益。 

基於上述,本調查之目的在於以問卷方式追蹤在臺服務業及非服務業僑外商的投資、營運活動及其與我國經濟的鏈結關係,具體涵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營運本地化進程;(3)在臺的研發創新活動;(4)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效益;(5)對臺營運環境檢討;(6)重要時事分析,包含僑外商對勞工退休金賬戶之觀點與因應、TPP生效對在臺業務決策安排影響、僑外商對政府推動之五大重點產業關注程度、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各項規定;(7)結論及政策議題等層面。 

另外,為掌握目前我國陸資投資事業經營狀況,本調查亦聚焦於陸資企業在臺營運狀況與實際經營情形以及需要協助之處。據此,本部分問卷調查設計以下問項:陸資投資事業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在臺技術或營運模式來源;(3)對臺灣經營環境之評量與建議,包含行業分布、股權結構、事業投資獲利狀況、人員僱用情況、中國大陸合作夥伴類型及投資動機、技術或營運模式來源、在臺經營所遭遇之問題與希望政府協助事項等。另外,在時事議題方面,今年度問卷內容涵蓋三項:一是瞭解陸資投資事業是否因臺灣新政府上任而調整在臺投資布局;二是探究「勞工退休金賬戶一次提撥足額」對陸資投資事業在臺營運之影響;三是針對陸資投資事業對於我國新政府上任後積極推動之五大重點產業關注程度進行評估。 

本次僑外投資事業調查寄發問卷共4,821份,成功回收共2,243份,回收率為46.53%;陸資投資事業寄發問卷共468份,成功回收共323份,總回收率為69.02%。以下分就營運概況、營運本地化、研發創新活動、對我國經濟效益,以及對臺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的意見,摘述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在僑外投資事業的營運概況方面,其股權結構型態仍延續往年的趨勢,服務業者以獨資型態較多,但非服務業以少數股權型態較普遍;由於2015年總體經濟情勢不佳,服務業及非服務業者表示其僑外投資事業有盈餘的比例較往年下降,且表示經營處於虧損的業者比例也增多。 

在營運本地化方面,本次調查的結果與歷年的結果一致,僑外投資事業在外銷市場的決策自主性相當高,仍以「臺灣接單、臺灣出貨」為主。服務業者與非服務業者,分別在「辦公及機械設備」採購與「原料零配件」採購有相對更高的本地化水準。此外,僑外服務業在臺灣主要服務客戶的類別依重要性分別為國內一般消費者、國內製造業廠商、國內服務業廠商。此現象說明僑外商與本土業者仍有高度的產業鏈結關係。 

在研發創新活動上,僑外投資事業早先自母公司轉移技術或know-how,近年則透過「在地研發」逐漸擁有自主創新的能量。具體而言,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營運模式、技術或know-how來源依舊主要來自於在臺灣自行研發以及海外母公司,且在臺灣自行研發的重要性超過海外母公司;非服務業僑外商在臺灣自行研發的比率也明顯較其他來源更為重要。換言之,來臺投資的非服務業僑外商,其關鍵技術來源是以在臺研發為主,擁有高度自主創新能量。惟後者的研發動機以提升產品品質功能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主而非新產品創新,與歷次的調查結果相同。 

此外,僑外商在臺長期經營有助於供應鏈創新合作的深化,進而促進臺灣產業聚落的國際鏈結。本年度調查發現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在臺進行創新活動的合作對象,以「協力廠商」為首要合作對象,其次是與「客戶」合作以及與「材料供應商」合作;非服務業在臺進行創新活動的合作對象則以「材料供應商」與「客戶」為首要合作對象,其次是協力廠商,此與2014年的調查結果排序相同,比例的變化亦不明顯。 

在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上,2015年僑外投資服務業廠商僱用員工總人數為83,840人;其中本國員工82,559人、外籍員工1,281人、平均一家服務業廠商僱用77人、平均每位員工年薪達93萬元。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廠商,僱用員工總人數為94,471人;其中本國員工合計86,251人、外籍員工8,220人,平均一家非服務業廠商僱用153人,平均每位員工年薪為81萬元。2015年調查結果雖然顯示,僑外投資廠商之僱用員工總人數較2014年為高,然而由於今年度有效樣本家數較2014年高出許多,因此每家廠商平均僱用人數反較去年為低。此一平均僱用人數之變化可能是單純反映今年度回卷廠商之樣本特性,也可能是廠商因應2015年臺灣總體經濟情勢不佳而造成之結果。此外,整體大環境不佳亦造成僑外商平均薪資水準下降的情況。關於僑外投資事業僱用員工人數及薪資變化,可於後續年度持續追蹤。 

在強化對外貿易方面,受調查之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平均每家創造外銷金額為12.07億元,高於2014年的調查結果,且主要由「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與「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所創造,約占總額之56%。顯示電子相關產業仍是我國主要出口創匯產業。 

僑外投資事業對於臺灣經營環境的意見與評價,以服務業而言,過半廠商反映「同業競爭激烈」,仍是首要難題;而「國內法規限制太多」與「政策法規不明確」各有約兩成五的廠商有此困擾;非服務業廠商則表示「原料或人工成本過高」、「同業競爭激烈」為最普遍的問題;其次,「國內市場規模小且成長有限」與「技術研發人才不足」亦困擾廠商。 

至於僑外投資事業希望政府予以協助的項目,本年度服務業僑外商之前五項反應依序為:「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改善政府行政效能」、「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強化租稅獎勵措施」以及「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非服務業僑外商則希望政府就以下部分優先予以協助:包括「強化租稅獎勵措施」、「改善政府效能」、「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FTA」、「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以及「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 

針對重要時事,本研究選取僑外商對勞工退休金賬戶之觀點與因應、TPP生效對在臺業務決策安排影響、僑外商對政府推動之五大重點產業關注程度、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各項規定等議題進行探討。首先,「勞工退休金賬戶一次提撥足額」對於僑外服務業與非服務業的廠商而言,表示「在臺投資規模」、「在臺雇用員工人數」將「不變」的比率均在七成以上;僑外服務業表示將增加「在臺投資規模」者僅2.06%;僑外非服務業表示將增加「在臺投資規模」者僅1.80%;其次,TPP生效對「在臺投資規模」的影響方面,僑外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廠商表示「不變」的比率約為七成上下,表示將「增加」的比率則分別為3.23%與2.78%。再者,針對政府五項創新研發產業聚落的打造,僑外服務業對「物聯網」的關注程度最高,其次為「綠能產業」、再其次為「智慧機械」;至於僑外非服務業對於「物聯網」、「綠能產業」及「智慧機械」之關注程度則相去無幾,對於上述三項產業具有中、高關注程度之比重合計皆在55%左右。最後,關於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落實「產假規定」、「育嬰留職停薪規定」、「性騷擾之防治」、「設置或提供哺乳室設施」等各項規定,整體而言,僑外投資事業對於上述對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的落實較2014年為佳,且非服務業落實狀況略優於服務業。 

關於陸資投資事業的營運概況方面,陸資投資事業之產業分布,製造業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造業為主;服務業則以批發及零售業占最大宗。在投資型態上,服務業及製造業陸資皆以新設子公司為主,但以次要順位而言,則製造業陸資傾向選擇參股臺灣現有事業;服務業陸資偏好設立分公司。在營運時間及獲利狀況方面,受調廠商中大多數陸資廠商之營運時間超過一年;將獲利情況與去年相比,製造業陸資廠商表示獲利之廠商比例下滑,服務業陸資獲利之廠商比例則增加。 

關於陸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之合作夥伴,製造業與服務業有所不同。服務業陸資的合作對象較為多元,並與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合作關聯較深;製造業陸資在中國大陸合作之夥伴則主要為其他三資企業及臺資企業。在主要技術及營運模式來源方面,製造業陸資之技術來源與臺灣連結日益加深,在臺自行研發比重已接近六成。 

關於陸資來臺投資動機,今年度調查結果顯示陸資來臺投資之前三大動機為「拓展臺灣市場」、「建構臺灣與大陸兩地分工體系」以及「成為全球布局重要環節」,與去年調查結果相同。至於陸資企業在臺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則以「大陸人員申請來臺程序繁複」、「政策法規不夠彈性」、「同業競爭激烈」為前三大項。其中,「政策法規不夠彈性」所占比重在今年度上升,且排名較去年更為提升。另外,「政治環境不穩定」雖然未列在陸資在臺前三大經營問題當中,但比重已達24.03%。顯示我國陸資政策及兩岸政治環境對於陸資在臺投資經營之負面影響在2015年有所增加。 

在時事議題方面,首先,陸資廠商對於臺灣新政府上任後之影響動向仍然不明,整體而言有7成以上的陸資廠商表示新政府上任並不會使其調整在臺營運策略規劃。其次,關於「勞工退休金賬戶一次提撥足額」對於陸資在臺投資規模或是在臺僱用員工人數之影響,也是以「不變」或是「難以判斷」占絕大多數,僅製造業陸資對於此議題有較大反應。至於陸資對於我國新政府五大重點產業之關注程度,調查結果發現,「物聯網」、「智慧機械」及「綠能產業」為陸資製造業關注之產業,而陸資服務業則相對更聚焦於「物聯網」及「綠能產業」兩項產業。 

根據前述分析與相關重要經濟政策趨勢,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議題。短期:(1)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6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在138個受評比的國家中,臺灣排名第14名(2015年為第15名)。在眾多評比指標中,「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卻由2015年的第50名退居至87名。我國政府應加強與各外商團體溝通,並在盡量兼顧國內企業發展的福祉下,視情況加速具體回應外商需求;此外可更主動將臺灣具有的投資機會、優惠措施、鬆綁法規等資訊,藉由不定期/定期的座談會/研討會等各種傳播管道傳達給外商,同時藉由所獲得之反饋,作為後續政策修改的參考方向;(2)目前我國已面臨諸多後進國家的競爭。未來可思考如何進一步透過全球價值網絡的關係,鞏固僑外投資企業與我國本土企業的夥伴關係、在國際市場的多元連結優勢,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維繫高競爭力;(3)我國勞動部針對「外國專門技術人才」、「僑外生」及「資深外籍技術人員」三類外籍人才,鬆綁雇主及外國人資格,改採評點制多元延攬人才、免除雇主資本額及營業額限制,採計學歷、外語能力、專業能力等多元化標準,評點達60點即可來臺從事專門技術工作,並彈性放寬免除工作經驗及薪資限制。未來可持續針對美僑商會、歐僑商會及日僑商會等固定進行溝通會議,針對外商對外國人政策的相關規定進行即時的滾動修正,以滿足所需;(4)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僑資曾為臺灣重要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後續則被外商直接投資所取代。在新南向政策促進雙向交流的引導下,除鼓勵我國廠商赴東南亞地區投資外,臺灣政府亦可嘗試扮演主動出擊吸引、引導東南亞僑資的角色。可以思考如何持續朝更細緻化、多樣化服務發展,並使僑投資能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更緊密地結合,藉由其文化相似性、技術、人才、全球網絡等資源促成僑資進駐我國內需市場、高附加價值之產業鏈移動,或是以我國做為跳板,向國際市場擴張,內外互補發展,使整體產業更形擴張、茁壯;(5)今年度陸資對於來臺投資動機,以及對於我國陸資投資之行政面與經營面評價都較往年出現轉變。由於「走出去」戰略乃中國大陸政府目前大力推動之戰略,國際間對中國大陸對外投資在國家安全以及資訊安全之影響同樣有著較深的疑慮及考量。因此建議針對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大陸投資議題之因應及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分析,作為我國客觀因應陸資來臺投資議題之參考。另外,今年度問卷結果發現未來三年陸資對於我國中區及南區投資之意願較往年提升,此與中國大陸對臺「三中一青」政策當中強調的「中南部」吻合。建議可針對陸資來臺投資之地理區位布局進行研究,由此或可進一步了解陸資來臺投資與中國大陸對臺政策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