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僑外及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 (調查年度:2014年) 

編號: PR1688-1

作者: 溫芳宜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5.12


摘要:

全球各區域的經貿整合正加速進行中,尤其強調區域的深度整合,將造成各國貿易與投資政策的進一步調整。例如,兩岸雖於2011 年簽署ECFA協議、我國於2013 年正式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但中國大陸與韓國在2014年11月10日宣布結束自由貿易協定實質談判並於2015 年6 月1 日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中國大陸與澳洲於2014 年11 月17 日簽署聲明完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等事件,將有可能實質削弱兩岸ECFA 吸引僑外資廠商的效果。 

為呼應上述高速變化的經貿環境,欲提振我國的經濟表現,應思考如何多方提升臺灣的投資環境與條件以持續吸引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來臺從事長期投資、經營與研發活動進而帶動就業、技術外溢、共同開發新市場等益處。據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即時掌握在臺僑外投資事業的營運概況與動向,期能提供相關單位擬定有效的外資政策。 

本研究透過郵寄問卷的方式,持續追蹤在臺服務業及非服務業僑外商的投資營運活動及其與我國經濟的鏈結關係,具體涵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營運當地化進程;(3)在臺的研發創新活動;(4)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效益;(5)對臺營運環境檢討;(6)政策時事相關之營運影響分析;(7)建議等層面。 

另外,為掌握目前我國陸資投資事業經營狀況,本次調查亦聚焦於陸資企業在臺營運狀況與實際經營情形以及需要協助之處。據此,本部分問卷調查設計以下問項:陸資投資事業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在臺技術或營運模式來源;(3)對臺灣經營環境之評量與建議,包含行業分布、股權 結構、事業投資獲利狀況、人員僱用情況、大陸合作夥伴類型及投資動機、技術或營運模式來源、在臺經營所遭遇之問題與希望政府協助事項等。另外,在政策時事議題方面,今年度問卷內容涵蓋兩項:一是瞭解陸資投資事業是否因兩岸ECFA 貨品貿議協議因素而調整在臺投資布局;二是探究「加薪四法」對陸資投資事業在臺營運之影響。 

本次僑外投資事業調查寄發問卷共4,777 份,成功回收共2,161 份,回收率為45.24%;陸資投資事業寄發問卷共357 份,成功回收共252 份,總回收率為70.59%。以下分就營運概況、營運當地化、研發創新活動、對我國經濟效益,以及對臺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的意見,摘述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在僑外投資事業的營運概況方面,其股權結構型態仍延續往年的趨勢,服務業者以獨資型態較多,但非服務業以少數股權型態較普遍;由於2014 年總體經濟情勢趨穩,分別有60.45%(2013 年為63.55%)的服務業者及75.40%(2013 年為74.75%)的非服務業者表示其僑外投資事業有盈餘。 

在營運當地化方面,本次調查的結果與歷年的結果一致,僑外投資事業在外銷市場的決策自主性相當高,仍以「臺灣接單、臺灣出貨」為主。有82.0%左右的產銷活動於臺灣境內進行。尤其,服務業者與非服務業者,分別在「辦公及機械設備」採購與「原料零配件」採購有相對更高的當地化水準。此外,35.90%的僑外服務業廠商的客戶是國內製造業廠商,說明與本土業者有高度的產業鏈結關係。 

在研發創新活動上,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企業在臺服務業廠商由早先移轉母公司的技術或know-how,近年則透過「在地研發」逐漸擁有自主創新的能量;惟後者的研發動機以提升產品品質功能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主而非新產品創新,與以往的調查結果相同。 

此外,僑外商在臺長期經營有助於供應鏈創新合作的深化,進而促進臺灣產業聚落的國際鏈結,延續以往的調查結果,本年度調查發現僑外商在研發合作對象選擇上,服務業者多選擇協力廠商及客戶進行合作、非服務業則以材料供應商與客戶為主要合作對象。特別是近年非服務業廠商與學研等機構的研發合作已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創新資源有助於擴大其在臺的研發網絡。 

在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上,本年度的調查結果顯現服務業與非服務業表現不一的情況。僑外服務業平均每家僱用員工95 人(2013 年為87 人)、平均年薪約112 萬元新臺幣(2013 年為96 萬元)、平均每人營業收入1,183.99萬元新臺幣;非服務業平均每家廠商僱用員工183 人、平均年薪約66 萬元新臺幣(2013 年為73 萬元)、平均每人營業收入1,157.68 萬元新臺幣。整體而言,服務業僱用本國員工達98.43%,創造我國就業機會功能明顯;非服務業者僱用外籍員工比重較高,且男性員工比重達60.00%;服務業的業務人員性別結構則以女性居多。 

至於對臺灣經營環境的意見與評價方面,52.49%服務業僑外商認為「同業競爭激烈」是居首的經營難點,其後依序為「政策法規不明確」、及「國內法規限制太多」;非服務業者則認為臺灣的「同業競爭激烈」、「原料人工成本過高」、「國內市場有限」是前三項經營難點。此外,本年度僑外投資服務業希望政府予以協助的主要項目依序為:「改善政府行政效能」(46.10%)、「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44.66%)、「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37.73%);非服務業僑外商則希望優先「強化租稅獎勵措施」(41.23%)、「改善政府效能」(38.62%)、「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FTA」(37.87%)。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資對我國「研發技術人才素質」的評價有下降的現象。 

針對重要政策時事,本研究選取僑外商對ECFA 貨品貿易協議之觀點、加薪四法對於僑外商在臺營運之影響、性別工作平等法項下之促進工作平等措施詢問僑外商之意見。首先,不論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並不因ECFA貨品貿易協議而調整營運策略,若營運策略有所調整也以正向調整的比例高於負向調整;其次,大約三成的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表示為因應「加薪四法」而將「提高在臺員工薪資水準」;另外,有分別將近8 成、9 成的臺商表示「加薪四法」不會對其「在臺僱用員工人數」以及「在臺投資規模」造成影響;最後,不論服務業或非服務業僑外商均在「產假規定」、「育嬰留職停薪規定」、「性騷擾之防治」項目上高度遵循兩性工作平等法之規定。 

在陸資投資事業的營運概況方面,陸資投資產業在製造業方面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造業為主;服務業以批發及零售業為主。在投資形態上,服務業及製造業陸資同樣以新設子公司為主,但若以參股現有企業或設立分公司之形式進行比較,則服務業陸資偏好設立分公司,而製造業陸資傾向選擇參股臺灣現有事業。根據統計,目前受調廠商中逾七成五廠商之營運時間超過一年,顯示陸資企業整體營運狀況穩定。至於獲利情況方面,與去年相比,製造業陸資廠商中表示獲利之比例增加,服務業陸資廠商獲利比例則減少。 

關於陸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之合作夥伴,製造業與服務業有所不同。製造業陸資以臺資企業及其他三資企業為主;服務業陸資則合作對象多元,與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合作亦維持相當程度的比重。在主要技術及營運模式來源方面,服務業陸資仍以中國大陸母公司為重,但製造業陸資之技術來源則與臺灣連結日深,不僅在臺研發比重增加,委託臺灣機構研發之比重亦大幅上升。 

在投資動機方面,陸資來臺投資之最大動機為「拓展臺灣市場」,而今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建構臺灣與大陸兩地分工體系」取代「成為全球布局重要環節」,成為陸資來臺投資之第二大動機。至於目前陸資企業在臺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則以「大陸人員申請來臺程序繁複」、「同業競爭激烈」、「本 地市場規模小且成長有限」為主。期望政府給予協助包含「便利人員往來程序」、「持續擴大推動兩岸人員與貨運直航」及「強化投資優惠/租稅獎勵措施」、「促進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等項目。 

關於ECFA 貨品貿易協議對陸資企業在臺營運之影響,七成以上的陸資廠商表示該協議之生效並不會使其調整在臺營運策略。至於近期國內關注的加薪四法,調查結果顯示,加薪四法對於陸資企業在臺僱用員工人數的負面影響不大,也不會影響陸資在臺投資規模。至於薪資方面,雖然有近五成的陸資企業表示不會因加薪四法而提升在臺員工薪資,但有超過兩成的陸商表示將提高在臺員工薪資水準。 

根據前述分析與相關重要經濟政策趨勢,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議題:(1)可加強外商團體的溝通,視情況加速具體回應其需求;(2)自2013 年起,我國在「政府行政效能」之評價已開始爬升,建議可持續簡化僑外資來臺投資相關業務之程序,並且根據本年度問卷結果,在生活環境國際化以及租稅獎勵措施等方面持續加強;(3)兩岸自簽署ECFA 後,難以再推動兩岸經貿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政府或許可設法運用兩岸現有的對話機制,嘗試針對兩岸之間的運價、貨物運量、通關綠色通道等議題進行協商,以降低兩岸跨境營運的交易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兩岸因素對我國投資環境的不利影響;(4)對於陸資企業來臺投資,由於國內民眾之疑慮較深,因而對陸資來臺投資之檢視應更為謹慎,在高科技產業方面,或可著眼於中國大陸互聯網經濟之發展,思考如何使我國實體業者與陸資投資事業當中的互聯網業者進行合作,提高我國業者或產品在中國大陸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