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美國貿易摩擦對臺商營運及兩岸經貿之影響 

編號: PP0001

作者: 高長主編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95.02

圖片檔

摘要:

美國和中共之間因智慧財產權保護而起的摩擦,長久以來未能獲得滿意的解決。1995年1月雙方智財權談判再度破裂,美國宣布將從1995年2月26日起,對中共輸往美國的35項產品課徵100%的懲罰性關稅,總價值達 10.8億美元;中共亦揚言將對美國產品採取激烈的反報復措施,雙方一場貿易大戰如箭在弦。由於近年來中共對外出口至少有三成是來自「三資企業」的貢獻,而其中出口傾向特別高的臺商和港商,更是帶動大陸近年對美出口的主要力量;因此倘若這次貿易制裁不幸成真,臺、港廠商在大陸的出口營運勢必遭受極大衝擊。



  本文利用大陸製造業各部門(1)臺資投入佔所有外資投入之比重,以及(2)臺商出口佔部門總出口之比重兩套估計數值,配合美國此次公布之貿易制裁清單和民國80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分別試算「中」美貿易戰一旦爆發後,大陸臺商可能遭受的潛在直接出口衝擊,以及此一衝擊所間接衍生的對臺灣中間產品採購金額的連帶影響。結果發現,在廠商不採取任何應變措施的假設情況下,美國對中共所施10.8億美元的貿易制裁,將使大陸臺商最高可能蒙受2.74億美元的出口損失(約佔總報復金額25%),另將造成臺灣本土中間產品供應商大約775萬至4,200萬美元的潛在附帶損失。不過,廠商面對貿易制裁的威脅,勢必不會坐以待斃,而會有所調整與因應,因此實際的損失金額應遠小於上述估計。那些有能力迅速將生產地據點轉移至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或者靈活調度生產線或產品設計的廠商,將可進一步掌握美國市場上至少2~3億美元的替代性商機。然而,由於此次受制裁的項目多具勞力密集之特色,在成本與價格考量下,臺灣產品直接取代大陸產品佔有美國市場的機率並不高,最終受惠的地區仍是東南亞國家。此外,臺灣進口市場還可能面臨來自大陸低價產品的傾銷壓力,使得短期市場秩序受到干擾;長期而言,只要「中」美貿易摩擦一日不消解,臺商赴大陸投資(特別是出口導向的行業)就無法自外於大規模貿易戰的陰影,而須及早從事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因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