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輸美顯示卡有250億美元「不在美國貿易統計裡」 這招可望增加關稅談判籌碼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把多國逼上談判桌,盼藉此消減美國的貿易逆差。對此,學者呼籲,雖然有人建議,台灣對美談判必須「硬起來」,但基於務實考量,應避免與美國對抗;至於談判策略,或許可從台灣2024年對美出口的顯示卡,有大約250億美元「不在美國貿易統計裡」的現象,規劃具體措施。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28)日舉辦「川普關稅風暴」論壇,根據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觀察,川普對他國課徵關稅,會有個「地板價」,大概是10%,對美貿易順差高的國家,就再往上加,如果從美國「盟邦」以色列稅率17%、歐盟20%來猜測,台灣的最終稅率最可能會落在15%至20%左右。

「很多人說我們(和美國關稅談判)要硬起來,千萬不要開玩笑。」連賢明指出,台灣和美國經濟規模落差太大,應避免與美國對抗,但可以試著爭取資通訊(ICT)產品的關稅豁免,因為ICT供應鏈太複雜,短期內很難完全移去美國。

台灣對美顯示卡出口 有大筆金額「不見了」

就談判時機而言,早「掛號」早談判不見得好。連賢明認為,最好先有幾個國家和美國談出結果,有模式可參考再去談,會比較理想。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則提出另一個談判方向,台灣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前2大產品,是顯示卡和伺服器,顯示卡金額318億美元,伺服器159億美元,合計占去年台灣對美出口的43%。

但從美國貿易統計來看,2024年,自台灣進口的伺服器總額是159億美元沒錯,但顯示卡卻「只有66億美元」,對比台灣的數據,有超過250億美元(318億美元 – 66億美元 = 252億美元)「不見了」。

這250億美元的顯示卡去哪了?楊書菲指出,顯示卡是伺服器的關鍵零組件,2024年美國有67%的伺服器,來自墨西哥;她推論,台灣出口、總價值250億美元,卻不存在美國貿易統計上的顯示卡,「勢必就是被裝到裝到墨西哥產的伺服器,然後運到美國去。」

由於台灣去年對墨西哥出口的顯示卡總值僅22億美元,楊書菲研判,價值250億美元的顯示卡,是出口到美國的「自由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亦稱「對外貿易區」),這些區域屬於「境內關外」,所以貿易金額沒顯示在美國的貿易統計裡,也不會被課徵關稅,之後轉到墨西哥加工組裝,「變成」墨西哥製造的伺服器,再進口至美國。

台灣建立科學園區經驗 有助增加談判籌碼

楊書菲建議,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時,可利用過去台灣打造科學園區的經驗,向美國表達願意協助建立自由貿易區基礎建設,甚至幫忙經營、成立台商外貿專區的構想。

楊書菲分析,美國當年成立自由貿易區,就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提升美國製造業能量,製造能量成長,貿易逆差就會隨之減少,完全符合美國利益;對台灣來說,零組件還是可以從台灣出貨,但因為是送到美國的自貿區,因此不會造成對美順差增加,中小型企業,也不必赴美設廠。

目前美國大約有近300個自由貿易區,楊書菲稱,若能把台灣生產的零組件,出口到美國自貿區,由代工廠在當地進行最終加工和組裝(自貿區內可執行加工、組裝等業務),使最終產品成為「美國製造」,或許有利深化台美供應鏈結合,也是可以增加與美談判籌碼的方向。

資料來源:2025-04-28 財訊

記者:林信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