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與投資結構改變對我國之影響及政策意涵探討:以美、歐、中國大陸及東協為例 

編號: PR2005A2

作者: 李淳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8.1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貿易與投資結構改變對我國之影響及政策意涵探討:以美、歐、中國大陸及東協為例。根據歐洲央行報告指出,全球貿易需求疲軟未來可能陷入新常態,而新興經濟體興起及全球供應鏈萎縮是造成新常態主要兩個原因。基此,本研究以新興經濟體興起及全球供應鏈萎縮為兩大主軸,探究其背後影響全球供應鏈之機制,並鎖定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東協與中國大陸為研究對象。經歸納,目前全球供應鏈縮短原因主要有三:(1)資訊技術發展;(2)非生產技術面製造業回流(稅改與關稅);(3)綠色生產與環保要求趨勢。本研究重點結論歸納如下: 一、全球貿易需求減緩進入新常態,「新興國家興起」與「全球供應鏈變遷」為影響全球經貿結構重要因素; 二、中國大陸電子業中間財自製率提升,我國在全球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地位面臨挑戰; 三、紡織成衣、電子和汽車等產業是外商對東協製造業投資布局的重點,產業供應鏈相對完整; 四、複雜全球供應鏈生產比重下降,且製程縮短; 五、資訊科技發展是造成生產階段減少原因;歐美再工業化思維及工業4.0加速全球供應鏈縮短; 六、川普的「胡蘿蔔加棒子」政策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供應鏈新變革,從離岸生產到近岸和回岸生產; 七、綠色生產與環保要求改變既有供應鏈環節,企業面臨產業群聚、生產佈點轉移等供應鏈變革及可能的綠色貿易障礙。 本研究政策建議分成供應鏈調整政策與其他綜合調整方向,重點歸納如下: 一、面對新興國家崛起之威脅之調整方向 (一)持續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全球化下新興國家崛起之挑戰:面對經營環境變化,建議政府可以由強化人力資源、鼓勵企業進行策略結盟及合併、獎勵研發等面向持續協助我中小企業因應。另就貿易領域來說,建議(1)針對有助於中小企業瞭解拓展具商機市場貿易業務之網站,定期檢視相關資訊以確保其內容為最新且正確;(2)加強宣導及分享政府支持、協助中小企業國際化或拓銷新市場之案例,並主動瞭解我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與需求;(3)積極推動與我重要貿易夥伴洽簽FTA/ECA,排除貨品關稅和服務貿易障礙,以提升我產業對外競爭力。 (二)企業應持續朝高附加價值產業鏈邁進:面對新興國家崛起,競爭低階、中低階產品市場的低價流血戰,本就非臺灣產業應當走的方向,應向高附加價值產業鏈邁進,強調產品的品質與創新,並專注在利基產品。另外,面對中國大陸和東協供應鏈的威脅,除了強化產品差異化與客製化能力外,竭力成為日本、歐美等技術先進國家供應鏈的一環亦為我業者應當努力的方向。 (三)新南向政策之強化方向:政府在政策績效宣傳上,建議可以多強調援助、人才交流、產業合作等面向之推動,展現我國軟實力成果。例如臺灣醫療和公共衛生深具實力,我協助印尼、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六國培訓醫衛人才已有具體成果。此外,臺灣可將推行傳染病預防機制等相關經驗與技術分享給新南向國家,與此同時應要求受惠國購買臺灣製疫苗,以協助帶領我相關業者開拓該等市場。 二、面對科技發展與全球供應鏈縮短之調整方向 (一)調整我國創新研發環境,並鞏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我國長久以來過度講求快速商業化的技術移轉,欠缺前瞻性的創新研發環境,進而導致學術資源分配嚴重失衡。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量,我國應積極調整對創新研發投入的環境,並加強智慧財產權的規範,以鼓勵我國產學界發展關鍵技術,鞏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我國企業逐步升級:我國政府需了解各產業的弱點,並針對其弱點提供合適的幫助,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產業逐步升級,將產業2.0升級為2.5或3.0,再往4.0持續邁進。同時,我國政府與企業也應定期進行國際技術發展資訊的交流,以確保產官學界之間的技術知識維持在同一水平上。 (三)以製造業服務化為方向作出產品區隔,強化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之角色:市場的多變和客製化生產是現今大勢所趨,台灣製造業須揚棄過去代工生產的思維,轉變成以客戶為中心、創造具價值的解決方案來提升競爭力 。未來製造業的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是製造背後的服務和體驗,政府與企業應積極尋找製造業服務化之機會及其可能面臨之挑戰。 (四)5+2創新產業政策之強化方向:強化「5+2」政策與貿易政策的連結 ,穩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目前「5+2」創新產業目前著重在生產面,雖然目前綠能科技與循環經濟與貿易面有初步連結 ,但其他面向與貿易的連結性相對較弱。因此,我國政府未來可著手探究這些關鍵新技術如何應用在國際貿易上,以及對貿易有何影響,以加深產業發展與貿易之間的連結性。 三、面對非生產技術面製造業回流政策之調整方向 (一)掌握美國企業回流因素,轉弊為利:我國各產業須掌握製造業回流的主要因素,再針對各項因素對其之影響程度排序,逐步克服技術或非技術挑戰。現階段,依照不同產業所匯整的因素可知,未來客製化需求比例將提高,生產供應鏈要有足夠彈性去配合終端客戶的需求,售前售後服務的重要性更是不能忽視。此外,由於數位資訊與製造業的結合可能引發資訊安全疑慮,部分企業(如電子業)需額外注意客戶的資料隱密性。企業應藉由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的機會發展利基點,做出市場區隔,從而穩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二)調整產業佈局,吸引臺商回臺:中長期的佈局才是我國未來的關鍵,臺商應趁勢布局中美兩國以外的生產基地,積極拓展其他消費市場,並善用我國管理跨國製造供應鏈的經驗和能力與他國合作。臺灣方面仍保有不少關鍵技術及零組件,這些優勢可能有機會協助我國將過去移往海外的部分製成遷回臺灣。台灣本身雖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但海內外的臺商製造業工場版圖都是我國智慧機械應用的潛力市場。企業升級可透過產官學合作平台,「以政府為輔、產學為主」的模式,循序漸進地推動產官學界的合作環境,深耕研發基礎實力與優質的創新科技產業化人才,並吸引海外台商及外國業者在台投資基礎主力產業、新興科技製造業及數位經濟服務業。 (三)持續落實法規鬆綁,排除投資障礙:我國政府除了要解決產業的五缺問題以外,對於「採購法」、「環評法」和「勞基法」都須持續加以修正。臺灣近幾年來雖積極推動創新改革,但在許多重要產業別仍舊存在效率不彰的問題。舉例來說,部分產業的新產品申請證照或批准之程序有時過於緩慢,且成功率不如預期中明確。此外,臺灣企業與消費者經常因無法在國內取得關鍵投資產品,只好轉而向他國投資。 (四)全力爭取加入CPTPP:CPTPP具有消除傳統歧視性貿易與投資障礙之功能,確保我國業者最基本之機會公平性。儘管美國退出,但CPTPP新成員未來可能持續增加,其影響及效益也持續擴大中。其次,利用CPTPP高標準規則之外部壓力加速國內法制改革,是臺灣法制與國際接軌之最佳機會。再者,CPTPP包含產業合作及中小企業等專章,增加我國業者持續參與亞太地區供應鏈之平台。最後,美中貿易戰風險威脅我國及亞太各國,而WTO功能又無法發揮,因而藉由CPTPP進行跨國政策協調功能,以群體力量抗衡美中貿易戰風險,甚至成為未來推動WTO改革之集團力量,使得加入CPTPP之重要性與日俱增。 (五)臺商回流政策之強化方向:我國產業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問題,導致企業對臺投資意願低。為此,行政院今(2018)年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實施期程為3年(2019~2021年),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服務,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此外,我國在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及缺失的同時,也須注意國際間相互競爭,吸引外資的相關舉措,並分析我國與競爭對手的投資誘因落差,以突顯我國的優勢或不足之處。 四、面對國際綠色生產與環保要求之調整方向 (一)持續提供產業綠色相關資訊並輔導之:鑒於綠色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各國法規及驗證要求也持續更新修訂,我國於2011年即成立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並持續運作至今,政府可持續提供綠色相關資訊以避免資訊落差對產業造成影響,亦可針對不同產業規畫不同的綠色行銷亮點,協助企業順利拓展外銷。 (二)提高能源價格,逐步實現能源轉型:臺灣能源價格長期偏低,透過提高能源價格、訂定能源效率與實施獎勵補貼措施,讓外在環境因素內生化為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可促使產業改變其能源結構,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此外,低碳能源是全球趨勢,雖然「以核養綠」公投過關,但政府仍應就預定能源轉型的目標及進程繼續進行,並彈性檢討能源政策。 (三)推動循環經濟,可強化產業競爭力並開創新商業模式:循環經濟重視資源永續,在生產、消費、廢棄及再生等各階段之廢棄物資源化妥善運用,以達成物質全循環、零廢棄的目標。封閉迴圈的經濟模式亦開啟創新的商業模式,包括循環供應、資源回收、產品生命延續、共享平台、產品即服務。臺灣推動循環經濟政策相對較晚,宜盡速強化行政單位跨部會橫向連結,重新審視我國循環經濟欲達成之目標;加強法規規範並研議獎勵配套措施;導入創新商業模式示範點計畫,以利企業了解循環經濟之成本效益,吸引企業投入;盡速培養人民循環經濟的思維。 五、其他綜合調整方向 除了供應鏈調整方向,本研究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因應日後全球供應鏈變遷之策略。 (一)5+2創新產業政策:調整政策方向與國際產業趨勢接軌、提供投資誘因;同時重視非「5+2」新興但具有高發展潛力的產業。此外,強化「5+2」創新產業應強化與貿易面的連結,以穩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最後,政府應以長期性人才培育為目標,並且縮短學用落差,使每個世代人才都能符合產業發展所需。 (二)吸引國外人才,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國發會研擬推動之「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自107年2月8日正式施行。該法放寬國外八大領域專業人才之簽證、工作、居留等相關規定限制,並提供轉換工作自由、薪資租稅優惠、強化保險及退休保障等誘因。然而,該法立意乃針對外國高階人才在台工作的各項限制加以鬆綁,對於吸引外國人才之誘因雖有但稍嫌不足,薪資和福利是攬才並留才的重要關鍵,如何提升整體薪資與工作環境以吸引全球專業人才仍是我國亟需思考之議題。 (三)建立各產業龍頭世界品牌﹐往價值鏈兩端移動:台灣企業發展品牌的限制,包含:企業本身以製造代工思維來營運品牌、品牌國際行銷時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專利佈局潛在風險。我國政府業已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整合國內外品牌相關顧問與智庫團隊,進行品牌管理、智慧財產權、專利佈局、設計美學及產品力提升等諮詢與服務。唯科技與市場變動快速,政府提供協助輔導之對象篩選標準應慎之,以避免忽視了新創產業。 (四)加強海外最終投資地追蹤調查及統計:我國金融業的境外資金保守估計約新台幣9兆餘元,然而,我國對外投資官方數據卻無法掌握該筆資金的投資流向。從研究和政策的角度思考,我國海外企業對外投資的資料相當具有政策參考價值,若我國政府能及早針對海外臺商的投資流向建立完善的資料庫,未來對於擬定投資及其他政策會有相當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