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數位經濟發展推動策略:農業與服務業數位轉型議題研究 

編號: PR2069

作者: 歐宜佩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8.12


摘要:

日本當前經濟產業發展政策的核心,在於推動「互聯產業」(Connected Industries),以解決當前課題、建立嶄新的經濟社會體系,追求「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 超社会)。整體而言,互聯產業不僅將是日本企業在全球經濟產業生態系中持續發展成長的動力,也將是支撐日本國內打造超智慧社會所需的基礎設施。互聯產業的5個重點領域,分別為:(1)自駕移動服務、(2)生物技術與材料、(3)智慧生活、(4)設備與基礎建設安全、(5)製造與機器人技術。並以三項政策推動之:(1)共享、利用與活用真實數據資料、(2)針對活用數據整建基礎-AI技術的開發、(3)對於國際企業、創投公司、地區及中小企業進一步政策推展。 

檢視互聯產業推動之實質政策內容,發現以「數據資料」為發展關鍵,在自駕服務、製造生產、智慧生活領域等,提出重點各異的協助策略,協助互聯產業發展。同時也推動「互聯產業稅制」、檢討公部門數據資料提供制度、修正不當競爭防止法等制度面作為,協助數據資料之取得、利用與活用和安全保護。此外,國際合作、人才培養、促成企業間合作以創造實際案例等,也都是互聯產業推動策略的重點工作。 

類似的政策重點,亦可見證於未來投資戰略、統合創新戰略等。日本政府明確以功能別、跨領域法規制度建構策略,為「數據資料驅動社會」鋪建共通基礎設施。再輔以自駕移動服務、製造機器人領域之技術投入,人才培養與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等策略,創造彈性自律的未來社會。檢視日本針對自駕移動或是人工智慧技術之投入策略,都具有跨部會分工合作、協助業者投入技術困難領域、挑戰產業化發展的模式。 

相對而言,我國當前產業技術創新政策與新興技術產業化之政策推動重點,多仍以領域別技術應用為出發點。例如5+N創新研發聚落區分關鍵領域:生技醫藥、物聯網(亞洲矽谷)、精密機械(智慧機械)等,分別成立推動辦公室、選定重點區域與產業別。而2018年內我國也陸續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推出「AI行動計畫」等,也仍以特定領域之技術應用為目標。綜觀產業技術創新政策重心並未積極強調跨領域基盤建置、或是促成跨領域合作。 

因此建議:(1)我國可以在政策思維與推動作法上,推動臺日雙邊資訊交流與辯證合作。特別是法規調和的經驗,尤其值得雙方合作,可以擴大產業應用市場規模,加速實用化進展。建議可以考慮將此列為後續舉辦年輕官員互訪交流的議題方向。(2)針對自駕領域技術,可以從共同研發合作的角度,針對跨社會文化的技術適用性,由法人機構與日本研商形成雙邊互惠的研發計畫。例如:共同尋找技術解決方案、推動測試運行或甚至國際標準。像是在自駕「安全性評估技術」課題上,可推動臺日雙方交通資料與使用者案例之相互檢討,類比於日本合作德國PAGASUS計畫作法。特別是機車使用情境,為我國交通環境重要特徵,若由我國與日本合作,可提升日本車輛安全與自駕安全、擴大適用於東南亞各國和歐洲城市。建議此可列為後續舉辦專題研討會或交流活動的議題之一,並納入交通部科技政策主管官員、研究團隊等,形成經濟部與交通部共同推動的臺日合作領域。(3)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可以推動的雙邊合作包括法規調和、場域開放等,促成臺日人工智慧技術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工業聯網與數據資料庫層面,考慮臺日雙方產業親近性,應可以藉由舉辦專題研討會或交流活動,挖掘產業科技合作的關鍵議題,並促成跨國產學研、或產業鏈的實質合作案例。建議可列為後續舉辦高峰論壇、專題研討會或交流活動的議題之一,並邀請科技部政策主管官員、重要研究智庫團隊等,形成經濟部與科技部共同推動的臺日合作領域。(4)人工智慧應用領域,則可針對經產省推動人工智慧系統共同開發協助計畫的執行團隊,邀請來台交流經驗與資訊,甚至吸引日本新創企業來台設立據點,搭配我國「台灣AI行動計畫」,探索臺日AI創新網絡和產業連結的可能機會,拓展我國產業國際能見度,落實我國成為國際AI創新樞紐願景。建議此可作為後續年度推動產業訪問、專題研討會或交流活動的模式之一。(5)我國可探索連結NEDO實體空間數位資料處理基盤之研究開發計畫成果(共通平台)來台驗證的可能機制。NEDO刻正推動該計畫並預定2021年展開系統化應用(社會實際應用技術檢證),應用領域涵蓋產品製造、食品加工、交通運輸移動、其他服務等。可從我國產業創新旗艦計畫的重點領域中挑選相近議題範疇(如數位經濟、綠能產業、智慧機械等),尋找製造供應鏈上有所連結的廠商和學研機構,建立可跨國連結的測試應用計畫團隊,連結NEDO計畫成果來台驗證。不僅測試日方技術系統化實用性,並可導入我國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能量,形成具有較低製造成本、較高客製化程度之臺日物聯網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為此技術系統鋪建更具海外市場適用性的技術基礎。建議此可作為後續臺日高峰論壇、專題研討會的商議課題之一。(6)支持我國產研機構積極參與和貢獻於日本物聯網推進聯盟工作小組,特別是在工作小組(WG)層次,針對資安、影像活利用、資料合作等議題上,積極貢獻我國產研觀點。對日方而言,此將有助於其規劃提案具有國際觀點,有助於壯大後續國際合作的基礎。對我方而言,則可藉此提高我國技術與產學能量的國際能見度,並掌握先機。建議此可作為技術處後續推動國際合作的議題之一。 

(二)關鍵議題:農業數位轉型 就臺灣農業發展重要議題來看,臺灣農業發展定位來看,不光是從經濟驅動觀點,更多時候在於其所扮演的多元化角色,如糧食安全、環境永續、農村社會永續發展、縮減城鄉差距等。如何讓農業持續發展成為臺灣社會的重大挑戰之一,牽涉到許多方方面面的領域。 

從近期農業發展轉型有關的政策來看,提出幾點觀察,包括: 

 農業數位轉型,不僅「智慧城鄉應用生活計畫」範疇。現階段的思考多以智慧城市思維處理農村轉型,相對較缺乏一些直接與地方發展挑戰有關的主政單位參與。未來可能面臨服務永續及擴散風險。以日本社會5.0「農村相關的經濟社會數位轉型」,不僅於農業本身,還涉及農村轉型(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有關)。 

 加強部分跨部會/組織合作:已有部分農工合作的計畫,如AI行動計畫(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應用)、農工計畫(經濟部及農業領域法人的合作),以及近期農委會的「農業開放創新平臺」,其訴求應用情境/樣態不同現有農委會「智慧農業4.0計畫」。主要考量在於農業主政單位更為專精與其專業知識有關部分,在數位化能力相對有限。因為數位化發展,除既有農業知識或農業科技基礎外,仍需要一些新元素,走向複合式創新發展。 

 精準農業的範疇可能更甚於現階段智慧農業4.0計畫,甚至不只是土地上的「農業」而已。海上農業發展也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外海箱網養殖模式。 

對應著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2018年9月)歸納的4大結論,包括:永續、安全、前瞻及幸福,本計畫認為從數位應用的觀點來看,可以同時處理及達到多種目標。農業發展的挑戰需從整體性來思考,如以科技種植模式(以高科技方式種植),訴求吸引年輕人願意加入,不僅可解決農業人力不足或高齡化挑戰,同時也可降低農業種植門檻。此外,透過科技數據種植模式,還可環境條件與氣候,種植適合的做物品種。 

從一些農業挑戰思考,本研究就此提出兩大芻議議題,以及兩點相關配套措施,以逐步農業數位服務的形成,進而帶動促成農業數位轉型。 

1.芻議(一):前瞻且複合式創新課題的智慧農業應用發展芻議 

芻議(一)願景是讓年輕人願意得以採用科技的解決方案經營農業。讓年輕人透過科技種植模式掌握農業種植經驗,同時運用智慧農機的工具,降低農業大量倚賴的人力的種植型態。隨著農業數據的累積,開始走向精緻化農業發展。例如,對於農藥或化學肥料的噴灑,不僅於少量,還要開始透過智慧農機工具達到針對性的精準噴灑,讓農作種植的方式更健康,從源頭提高食安健康。

對比現有政策,比較屬於單一性,針對特定問題提出政策方案,如高齡化議題則是加速農業機械化發展,缺工問題則是以求職媒合獲引進外勞方式解決;對於新農民的培育,則是加強學校端的培訓以及職場端輔導。然而,從智慧農業種植方式,可能需要同時考慮多種挑戰,例如輔導新農民(如百大青農或優秀新農民)連結學研機構共同開發與使用智慧農機,不僅於現有的農業機械化,而是開始改變,以數據收集的方式彙整農作耕作經驗,從中轉化為科技數據種植模式。 

複合式課題的科技方案,強調三元素的整合,包括:智慧科技、多元數據整合以及智慧農機載體平台等。需要逐步地擴大,從單功能產品或解決方案,逐漸累積與整合,走到多功能應用,朝向系統體系發展(system of system),其中,很重要的環節在於跨資料庫的整合。賦予智慧農機載體平臺收集到的資料,不僅可以具有大面積農業環境管理能力,同時也可處理田間作物或雜草、農藥噴灑等問題。以國際案例代表案例,如澳洲本土產學研機構開發的中小型農機具,強調功能性模組畫、清量化,建構特定作物與雜草管理自主智慧農機;日本則強調小型化及多台協作功能,減少需要購買大型農機具,但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併台共同使用。 

需要思考的配套措施有二,一是需要讓農民負擔得起且願意使用,尤其是臺灣小農型態。小面積耕作模式,不見得需要投入高科技且高成本的智慧農機具,反而更重視以現有方式穩定種植。本計畫認為可從小規模的青農作起,逐漸形塑新形態耕作型態,之後再以農業知識服務企業的方式,以服務租賃模式,讓服務擴散,不僅可逐步地擴大市場,也可以將新型態種植模式進行擴散。 

二是農業數位服務的根本在於農業數據的串聯及整合,這些指的農業數據整合不單於農機之間的收集到的數據,也需要把過去的歷史資料(種子、天氣等)進行整合。其中,建議可從公部門做起,並以免費及開放資料的型態讓農民使用,進而誘發私人部門的資料願意開放。 

2.芻議(二):發展智慧漁業4.0推動漁業轉型 

芻議(一)目標是以智慧科技協助海上農場規模化發展。其主要訴求是要克服現有的漁業發展挑戰,除促進現有模式的轉型外,也以另闢蹊進的方式,經由外海箱網養殖模式帶動新產業出現。 

現階段臺灣漁業結構以捕撈主,養殖漁業在近20年穩定維持在30萬噸,特別是在近年漁業資源枯竭壓力,以及歐盟漁業黃牌警告以及漁業三法的抗議,臺灣漁業產業結構需要轉型,朝向養殖模式發展。然而,面對著近海養殖漁業面臨的挑戰,包括:寄生蟲疾病、用藥、資本化、外來種、海域衝突等挑戰,也不易擴大養殖規模。 

對應現有政策,除了在智慧農業4.0的海洋漁業及養殖漁業政策外,本計畫認為可以外海箱網養殖的發展帶出另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除了部分取代現有的遠洋漁業過度捕撈的方式,以養殖取代外,也可改變部分近海養殖漁業的轉型,作為外海箱網養殖的魚苗育種或魚苗生產供應商。 

以國際案例來看,在全球倡議海水養殖模式的重要趨勢下,也可以觀察到不少以高科技方式養殖的國家,如挪威(鮭魚及鱒魚業;2016年鮭魚產量達104萬噸,佔全球產量的51%;鮭魚箱網養殖技術領先全球、新一代智慧箱網養殖技術發展)、日本(未來10年水產創新型基本計畫,黑鮪魚及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鼓勵應用IT技術(IoT及AI等)促進水產產業轉型)以及近期的中國大陸(藍色糧倉計畫,推動以養殖為主發展模式;近期朝外海箱網養殖發展)。 

外海箱網養殖模式,現以有部分科技示範計畫所支持,但是要達到擴大及規模化發展,需要有行政院層級的政策支持。因為過程須涉及多重層面的創新,需要有整體思維設計。其所需要的元素,不僅於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還需要一些制度創新的搭配(部分已超越魚委會權責),包括:海域使用權管理:海面分區管理使用權、包裹漁業權與特許經營權利;融資制度:農企融資(非農民融資)、培養養殖蹬羚企業(scale up);基礎設施:專用港口規劃及設置(漁業署可控制管理的公共設施);產業創新潛力:導入物聯網與智慧化科技門檻與風險高,投入廠商有限;需要政策協助與促成。

(三)關鍵議題:銀髮照護數位轉型 就臺灣高齡化社會重要議題來看,大致可歸納4大議題,包括:1.邁向快速老化的高齡化社會,近約8年時間走向高齡社會,與新加坡及韓國相近。2.高齡族群的健康議題,除了失智症及失能外,本計畫提出應重視肌少症問題,近期研究認為其不僅是多併發症的根源,也是老年失能的重要起因。本計畫認為應從固本健康做起,降低肌少症問題。3.照護體系特徵,現有傳統家庭結構的轉變,不足因應照護需求,特別是高度仰賴外勞,未來既有高齡照護模式將受到衝擊。4.高齡化帶來的新社會挑戰,如高齡貧窮、高齡犯罪、照護虐待以及高齡照護離職問題等。 

從近期相關政策提出觀察,一在衛福部政策方面,相對著重服務體系的建置與管理機制;以短期人力補助及資訊系統建置;場域延伸到醫院外。並且多以補助方式促服務形成(如社區照護ABC重在照護人力及接送車輛部分;預防與延緩失能照護課程補助(人數比例要求))。其中,三議題須要思考,包括:1.如何維繫未來的永續經營?2.仰賴大量人力沒事,未來是否仍可持續以增加照護/服務人力之模式因應?3.制度調整:銀髮照護之發展型態為社會福利模式,還是產業發展模式。如何跳脫傳統安養機構的營運模式? 二是跨部會合作議題,許多科技應用解決方案讓主管部會買單及職掌鑲嵌。過往科技相關部會投入大量銀髮照護科技開發;多在PoC或PoS階段,且為零星案例。以科技部為例,科技部的「智慧輔助科技研究」、「輔助科技研究」及「一般型科技計畫」,多在醫學院附屬醫院試驗;在經濟部方面,「遠距健康照護計畫」及「法人科技計畫」,通常在不涉及醫療規範,即便無主管部會的買單,與場域單位合作(如醫院)仍有零星案例。 

近期,衛福部也啟動一些與智慧科技應用於照護場域有關的應用計畫,也許不全然從衛福部所屬體系重頭做起。或許可透過跨部會合作的方式,彙整及評價可行方案,導入於現有照護場域。或是擴大目前部份地方政府或企業應用案例,如銀髮健身房,如彰化市政府「不老健身房」、金屬中心「大同福樂學堂」、Turtle Gym機構與照護中心合作。在智慧型照護機構方面,如高雄恩受、臺北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雙連安養中心等。 

三是銀髮照護議題不只是「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現階段的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中,地方創新類多為照護系統資訊化建置;並資料分析與應用,達到健康促進和個人健康管理,但是以有部分聚焦智慧型輔具的場域導入,如感知認知、互動遊戲等。 

銀髮照護服務的發展願景。其中,面對著2015年衛福部高齡社會白皮書目標願景「增加健康年數、壓縮失能人數」,從數位應用觀點,本計畫認為可從三面向著手,一是高齡者本身,推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從身體健康做起,降低對銀髮照護服務需求。二是銀髮照護服務提供者,運用智慧科技方式,降低照護負擔,同時也讓年輕人改觀,願意加入。三是高齡友善環境,強調對應現有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調整,例如如何善用熟齡人力等。 

從一些高齡化社會發展挑戰進行思考,本研究就此提出兩大芻議議題,希望可逐步促進銀髮照護體系的數位轉型。 

1.芻議(一):主動式且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 

芻議(一)目的是結合醫療體系,促進長者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主動積極的長期性規續運動,並以降低健保醫療給付為政策目標。現階段已有不同型態的運動處方箋,多為生活層面的結合;但無與醫療體系結合,如新北動健康、慈濟科技大學樂齡研究院、彰化不老健身房、預防及延緩照護課程。此外,也有一些以運動產業有關的案例,如彰化不老健身房、高雄金屬中心推動的大同福樂學堂等。近期衛福部計畫也有類似的運動處方箋結合的運動器材的示範計畫。目前這些活動,多偏向孤島型態,透過團體活動參與,不見得達到一定運動量,同時這類活動多為銀髮族自願性運動、設計多為預防效果。 

一些國家(如芬蘭、英國及北歐國家等)推動具約束性、與醫療體系鑲嵌的運動處方箋,從強身固本做起,以期降低對醫療資源需求。故此,本計畫建議形塑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可鎖定銀髮或亞健康族群,並以降低健保醫療給付為政策目標;搭配衛福部擴大推動及與醫療體系鑲嵌,形成特定族群規律性運動的誘因機制。初期階段,可針對特定族群,如慢性病或復健,非一開始就針對所有族群。 

其中,目前已有部分案例在不同地區發展,對於衛福部而言,也許不需要從頭開始作法,建議可思考跨部會合作的方案,匯集及總結一些經驗,做為評選可行方案,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我們拋出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並建議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和科學園區為試點城市。慢性病患看病時,醫生常囑咐要多運動,問題是醫生開運動處方箋,只能是道德訴求?難以兌現?臺北市有市立醫院和市立(及民間)運動中心可提供推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之發展基礎;藉此,一些穿戴式裝置或智慧紡織為主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也可有發揮的場域,促成有效地兌現運動處方箋,並再回饋給醫生。而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園區廠商若以減少園區員工過勞問題為出發點,也可利用許多園區內廠商所建的內部運動中心發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這些試點城市可以形成大規模的social pilot,作為全國擴大推動的驗證基礎。 

2.芻議(二):失智症照護:以智慧科技降低照護者負擔 

芻議(二)是智慧科技於照護場域的應用,協助失智長者可以更獨立的生活,以及如何降低照護者的負擔,藉以改變照護場域的環境,且讓年輕人有意願且有能力加入。作法上,以跨部會合作方式,就既有部分零星案例或評價及挑選可行解決方案,進行一定規模的示範;後續則納入業務職場或現有推動模式,進行大規模擴大與推廣。 

這樣的應用模式帶來的改變有二,一是完全以人力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人機協同的方式,彼此之間並非取代,而是互補。二是照護模式及制度的改變,科技應用的型態也可逐漸納入主管單位的業務職掌,讓提供服務的業者有更多的選擇與彈性,提供更多元的照護方案,對於被照護者而言,也可依照本身的資源多寡選擇合適的照護模式。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主管部會願意買單,某種程度來說,新型態科技照護應用模式會改變現有照護模式,安全疑慮、民眾接受度和成本成為影響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問題並不全然在實驗室或原型(雛型)階段就可釐清,需要實際的進入場域內,進行科技示範才能夠掌握使用者的需求。故此,主管部會的實際性支持與買單成為關鍵。 

一些國家(如芬蘭、英國及北歐國家等)推動具約束性、與醫療體系鑲嵌的運動處方箋,從強身固本做起,以期降低對醫療資源需求。故此,本計畫建議形塑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可鎖定銀髮或亞健康族群,並以降低健保醫療給付為政策目標;搭配衛福部擴大推動及與醫療體系鑲嵌,形成特定族群規律性運動的誘因機制。初期階段,可針對特定族群,如慢性病或復健,非一開始就針對所有族群。 

其中,目前已有部分案例在不同地區發展,對於衛福部而言,也許不需要從頭開始作法,建議可思考跨部會合作的方案,匯集及總結一些經驗,做為評選可行方案,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我們拋出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並建議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和科學園區為試點城市。慢性病患看病時,醫生常囑咐要多運動,問題是醫生開運動處方箋,只能是道德訴求?難以兌現?臺北市有市立醫院和市立(及民間)運動中心可提供推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之發展基礎;藉此,一些穿戴式裝置或智慧紡織為主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也可有發揮的場域,促成有效地兌現運動處方箋,並再回饋給醫生。而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園區廠商若以減少園區員工過勞問題為出發點,也可利用許多園區內廠商所建的內部運動中心發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這些試點城市可以形成大規模的social pilot,作為全國擴大推動的驗證基礎。 

2.芻議(二):失智症照護:以智慧科技降低照護者負擔 

芻議(二)是智慧科技於照護場域的應用,協助失智長者可以更獨立的生活,以及如何降低照護者的負擔,藉以改變照護場域的環境,且讓年輕人有意願且有能力加入。作法上,以跨部會合作方式,就既有部分零星案例或評價及挑選可行解決方案,進行一定規模的示範;後續則納入業務職場或現有推動模式,進行大規模擴大與推廣。 

這樣的應用模式帶來的改變有二,一是完全以人力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人機協同的方式,彼此之間並非取代,而是互補。二是照護模式及制度的改變,科技應用的型態也可逐漸納入主管單位的業務職掌,讓提供服務的業者有更多的選擇與彈性,提供更多元的照護方案,對於被照護者而言,也可依照本身的資源多寡選擇合適的照護模式。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主管部會願意買單,某種程度來說,新型態科技照護應用模式會改變現有照護模式,安全疑慮、民眾接受度和成本成為影響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問題並不全然在實驗室或原型(雛型)階段就可釐清,需要實際的進入場域內,進行科技示範才能夠掌握使用者的需求。故此,主管部會的實際性支持與買單成為關鍵。 

一些國家(如芬蘭、英國及北歐國家等)推動具約束性、與醫療體系鑲嵌的運動處方箋,從強身固本做起,以期降低對醫療資源需求。故此,本計畫建議形塑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可鎖定銀髮或亞健康族群,並以降低健保醫療給付為政策目標;搭配衛福部擴大推動及與醫療體系鑲嵌,形成特定族群規律性運動的誘因機制。初期階段,可針對特定族群,如慢性病或復健,非一開始就針對所有族群。 

其中,目前已有部分案例在不同地區發展,對於衛福部而言,也許不需要從頭開始作法,建議可思考跨部會合作的方案,匯集及總結一些經驗,做為評選可行方案,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我們拋出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芻議,並建議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和科學園區為試點城市。慢性病患看病時,醫生常囑咐要多運動,問題是醫生開運動處方箋,只能是道德訴求?難以兌現?臺北市有市立醫院和市立(及民間)運動中心可提供推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之發展基礎;藉此,一些穿戴式裝置或智慧紡織為主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也可有發揮的場域,促成有效地兌現運動處方箋,並再回饋給醫生。而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園區廠商若以減少園區員工過勞問題為出發點,也可利用許多園區內廠商所建的內部運動中心發展具約束性的運動處方箋。這些試點城市可以形成大規模的social pilot,作為全國擴大推動的驗證基礎。 

2.芻議(二):失智症照護:以智慧科技降低照護者負擔 

芻議(二)是智慧科技於照護場域的應用,協助失智長者可以更獨立的生活,以及如何降低照護者的負擔,藉以改變照護場域的環境,且讓年輕人有意願且有能力加入。作法上,以跨部會合作方式,就既有部分零星案例或評價及挑選可行解決方案,進行一定規模的示範;後續則納入業務職場或現有推動模式,進行大規模擴大與推廣。 

這樣的應用模式帶來的改變有二,一是完全以人力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人機協同的方式,彼此之間並非取代,而是互補。二是照護模式及制度的改變,科技應用的型態也可逐漸納入主管單位的業務職掌,讓提供服務的業者有更多的選擇與彈性,提供更多元的照護方案,對於被照護者而言,也可依照本身的資源多寡選擇合適的照護模式。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主管部會願意買單,某種程度來說,新型態科技照護應用模式會改變現有照護模式,安全疑慮、民眾接受度和成本成為影響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問題並不全然在實驗室或原型(雛型)階段就可釐清,需要實際的進入場域內,進行科技示範才能夠掌握使用者的需求。故此,主管部會的實際性支持與買單成為關鍵。 

(四)對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政策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就整體研究成果對科技會報辦公室提供未來政策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就政策建議方面,包括: 一是系統性掌握產業數位化結構性轉型程度。除專家式問卷外,建議與統計相關單位,調整現有統計調查,逐步國際現有的數位指標納入,作為掌握整體數位經濟發展的情況。其中,或可與相關數位經濟衡量研究單位合作,掌握最新衡量的方式。中長期而言,或可加強與國際評比單位對話,將臺灣既有的數位經濟發展情況,提供給評比單位參考,透明化臺灣數位經濟發展資訊。 

二是建立跨部會議題交流與合作平臺,建議以特定重大主題的方式,加強業務主管單位與科技相關單位的長官和相關業務公務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例如智慧農業議題、運動處方箋和運動經濟產業的連結、智慧科技於失智症照護的應用。 三是對於DIGI+方案而言,農業及銀髮照護服務的數位轉型,不僅於「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須要超越智慧城市思維推動,與中央及地方主政單位就現有的社會挑戰進行系統性的討論與協商。 就未來研究方面的建議有三,包括:1.持續追蹤臺灣產業數位化的結構性轉型觀察。2.參考國際經驗(德國、日本),思考如何強化農業資料的串聯及互通,以利於農業數位服務的推廣與擴散。3.或可參考日本及韓國做法,思考如何善用熟齡人力。 關鍵詞:數位經濟發展、社會層面的ICT發展、農業轉型、服務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