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調查年度:2016年) 

編號: PR1893-2

作者: 溫芳宜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7.12


摘要:

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放緩,使得全球FDI流出量下降,已開發國家FDI流出量較2015年下降11%,開發中國家FDI流出量則下降1%。此外,全球資本流動受政策不確定性及數位化發展而變化加劇,使廠商對外投資更難預測;而我國政府於2016年6月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對於臺商海外投資佈局亦產生影響。本研究旨在洞悉臺商海外投資營運概況,以求掌握臺商在國際經貿環境之下的經營動態及策略調整,透過瞭解海外臺商面臨之困難,調整我國政策方向,以協助臺商企業在海外之發展。 

本次問卷調查共寄發1,865家廠商,成功回收883家,回收率達47.35%。調查涵蓋以下層面:(1)國內外投資事業的資源配置與海內外事業之角色定位;(2)赴海外投資的組織型態、投資動機、獲利概況、以及海外事業與臺灣母公司之連結;(3)於地主國的研發創新策略與研發合作網絡;(4)海內外經營環境的比較;(5)在當地經營面臨之困難;(6)受調廠商對於政策時事之看法。 

以下分就海外投資事業營運概況、投資區位選擇、與臺灣母公司之連結、對投資環境之評估,以及時事分析,摘述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關於2016年中國大陸及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的獲利/虧損情形,臺商獲利分布仍然維持著「中低獲利率居多、虧損兩極分佈」的營運表現。整體而言,2016年臺商在其他海外地區之經營狀況較中國大陸為佳;然而與2015年調查結果相比,則無論在中國大陸或是其他海外地區,獲利的廠商比重都有所下降。就個別產業而言,2016年臺商在中國大陸以資訊電子產業獲利情況最佳,獲利的廠商比重為58.65%;在其他海外地區,獲利情況同樣以傳統產業與資訊電子產業較佳,獲利廠商比重分別達到55.55%及53.53%,惟此一數據相較於去年而言明顯下降。 

其次,在臺商海外布局區位選擇方面,東南亞地區對臺商投資之重要性逐漸提升。2016年新加坡、越南分占我國對其他海外地區投資的第3、5名,高於我國對美國、南韓等國家之投資;此外,本年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產業和服務業臺商未來三年投資地點將聚焦於亞洲地區,主選東南亞和中國大陸。若再將東南亞地區進一步細分,則傳統產業臺商偏好投資越南,佔28.52%、服務業臺商偏好投資馬新印菲,佔24.73%。顯示在臺商未來的海外投資發展上,東南亞地區仍持續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資訊電子產業臺商除了以江蘇、廣東做為未來三年投資據點之外,也選擇美國作為全球投資布局的重要基地。此一現象或與近年來美國鼓勵製造業回流之政策趨勢有關。 

再者,在海外投資事業與臺灣母公司的連結方面,傳統產業目前仍維持「臺灣接單、臺灣出貨」的營運模式,惟傳統產業臺商由臺灣公司接單之比重,維持自2011年以來的縮減趨勢,反倒是其他海外地區子公司接單之比重自2011年起逐年上升。在資訊電子業方面,臺灣接單比重於2016年達到63.36%,創下近四年來比重新高,回復由臺灣母公司掌握接單主導權的情況,並呈現「臺灣接單、中國大陸出貨」的產銷模式。 

至於臺商海外投資事業之採購來源,目前臺商在中國大陸不論是機器設備或是原料零件與半成品,皆呈現採購當地化現象。其中,機器設備在當地採購之比重達80.89%;原料零件與半成品當地採購比重則達71.03%。至於其他海外地區,2016年臺商在美國、歐洲之投資事業,分別有80.47%及92.86%的廠商在當地採購機器設備。香港及澳門臺商的採購來源數據在2016年出現明顯變化,機器設備向當地採購之比重達92.22%,原料零件與半成品則達53.78%,皆較去年度上升。此外,泰國臺商2016年在當地採購之原料零件與半成品之比重也達51.33%。整體而言,2016年臺商對於原料零件及半成品的採購,不論在中國大陸或其他海外地區,向臺灣採購之比重皆較2015年減少,顯示臺商海外投資事業的企業採購與臺灣連結有所下降,此一變化值得重視。 

關於臺商海外投資事業與臺灣母公司的研發與技術連結,2016年海外投資事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仍然為臺灣母公司。中國大陸臺商及其他海外地區臺商主要技術來源為臺灣母公司之比重分別為79.06%及74.60%;其次才是當地自行研發,分別為35.75%及25.40%,此與過去幾年的調查結果相似。 

在臺商對海外投資環境評估方面,2016年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所面對的前三大問題為:同業競爭激烈(25.64%)、勞動成本持續上升(23.47%),以及法規不明確/地方攤派多/隱含成本高(12.94%)。至於內銷市場開拓困難之比重(11.90%)較2015年下降,列為臺商在中國大陸面臨的第四大困難。另一方面,投資於其他海外地區之臺商面臨的困難依序為同業競爭激烈(29.23%)、勞動成本持續上升(16.75%),以及內銷市場開拓困難(16.29%)。上述結果顯示,不論在中國大陸或是其他海外地區,同業競爭及勞動成本問題為臺商共同面臨的前兩大問題;顯示勞動成本上升為目前全球共同趨勢,而臺商未來發展或許應擺脫成本思維,改以創新差異及競爭力提升等方式,因應全球日漸加劇之競爭環境。 

在重要時事方面,本次海外投資事業的時事議題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近期臺灣及中國大陸官方互動趨緩,是否使受訪臺商調整其在臺投資佈局;二是面對中國大陸公布《關於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簡稱42號公告),臺商對中國大陸、臺灣及其他國家地區之投資決策是否有所轉變;三是探討新南向政策對於臺商投資決策帶來的效果。 

第一,關於兩岸官方互動趨緩議題,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兩岸政治情勢變化對於臺商在臺投資佈局並未造成影響。就在臺投資規模或是在臺公司營運地位而言,分別有80.38%及80.00%的廠商表示不會有所改變;此外,分別有12.99%及15.67%的受訪廠商,認為目前的兩岸情勢對其在臺布局之影響難以判斷。 

第二,在中國大陸42號公告議題方面,大部分受訪廠商表示,中國大陸42號公告的施行並不會改變其對中國大陸之投資規模或改變其回臺投資意願,然而,有10.08%的受訪廠商將以增加對其他國家投資做為因應。依產業別分類討論,則傳統產業及資訊電子產業臺商分別有11.80%及10.53%的受訪業者,將因為中國大陸42號公告而增加對其他國家投資,高於服務業者的反映數據(7.04%)。 

第三,在新南向政策議題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尚未在東南亞投資的臺商,僅5.24%因為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推動而欲增加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此外,此類廠商當中有33.04%表示新南向政策對其東南亞投資布局決策之影響難以判斷。顯示尚未在東南亞投資的臺商,對於「新南向政策」可能仍在觀望當中。然而對於目前已在東南亞投資的受訪臺商而言,雖然也有59.11%業者表示其對東南亞投資規模將維持不變,但選擇增加對東南亞投資之業者比重達28.44%。至於臺商有意在東南亞地區增加投資之行業類別,則回卷廠商雖然選擇傳統產業居多(達55家,佔51.40%),但由於廠商選擇投資之傳統產業業別較為分散,因此就細項業別排名而言,反而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居首(12家),金融及保險業(9家)以及化學材料製造業(8家)則為排名第二、第三之產業。 

根據前述分析與相關重要經濟政策趨勢,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議題: 

1. 臺商投資地之當地市場需求發展,對於臺商海外投資動機及營運層面皆有重要影響,且無論是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或是中南美洲、馬新印菲等開發中國家,當地臺商對於希望政府協助拓展當地內需市場之需求,具有殷切期盼。有鑑於目前資訊科技應用瞬息萬變,新興產業及新商品在全球市場上變化快速,因此建議政府針對投資地之產業發展及民眾需求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尋求海外市場拓展議題之政策著力點。此外,應對於近期國際政治情勢及投資風險提供即時資訊,供臺商參考因應。 

2. 東南亞地區對臺商海外投資之重要性日漸增加,我國政府亦提出「新南向政策」做為我國對外交流之發展重點。由本年度調查結果可知,在「新南向政策」的推動之下,尚未在東南亞投資的臺商目前仍抱持著觀望態度,但已在東南亞投資之廠商則有相當比例願意增加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因此建議政府可對廠商提供更多「新南向政策」相關資訊以及東南亞當地投資商情,使廠商對東南亞市場更為了解,做為進一步投資決策之依據。另外,由於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新南向政策」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疊之處,因此,建議政府積極掌握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之推動現況,及中國大陸企業對東南亞地區之產業布局,以瞭解中國大陸及臺灣廠商在東南亞可能產生的競爭或合作機會。 

3. 中國大陸近年來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之下,其半導體產業已在中國大陸市場逐漸形成「全產業鏈」的發展態勢。而美國方面亦提出「再工業化」政策,鼓勵製造業回流。上述中國大陸及國際產業政策趨勢可能對我國資訊電子產業廠商之海外布局造成影響。而事實上,不論由統計資料或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皆發現資訊電子產業臺商近期積極向外投資,並出現將國內外投資布局移向海外之趨勢。有鑑於半導體產業為我國優勢產業,對臺灣產業及經濟發展影響甚鉅,因此建議對半導體產業之國內外布局持續追蹤,並在政策上提供研發誘因,以維持我國產業發展優勢,並避免其與臺灣連結逐漸弱化。 

4. 綜整歷年調查結果可知,中國大陸在海外人才引入之便利性,以及基礎設施完善等兩項評比,目前雖然仍不及我國,但近年來改善速度極快。為提升我國經營環境並增加產業競爭力,政府應對留才、攬才等人才議題更加重視。除了對我國勞動環境進行檢視之外,並應思索如何透過法規鬆綁,引入優秀外籍人才,強化我國發展動能。此外,我國的基礎設施層面雖然仍優於中國大陸,然而面對中國大陸的快速追趕,建議政府應結合基礎設施及產業群聚層面進行思考,期能優化我國產業經營環境,增加臺灣廠商及國際廠商在臺投資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