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對我國經貿之影響與因應 

編號: PR1763

作者: 溫芳宜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6.07


摘要:

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歷程中,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龐大的勞動力為其帶來了莫大的優勢。在此基礎之下,中國大陸依靠成本優勢建立了世界工廠,同時,由於經濟成果豐碩,在經濟快速成長的支持下,中國大陸亦成為世界消費大國。自2010年起,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然而,中國大陸內部目前正面臨著包含人口紅利衰退、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污染與政府對特定產業進行刺激所導致的產能過剩等問題。 

在上述情勢之下,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定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並以經濟、人民生活、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生態環境品質、制度等面向達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或改革作為目標。有鑒於此,本研究將針對「十三五規劃」文件之關切層面及後續細部規劃進行探討。研究內容涵蓋:(1)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之形成背景及內容解析,(2)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的產業政策,(3)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的區域及城鎮化政策,以及(4)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的對外經貿政策。除了針對上述議題探討「十三五規劃」的政策內涵及可能成效之外,並將其對我國之影響進行分析,最後綜整政策建議供作參考。 

首先,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經濟迎來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長。然而,隨著時間推進,過去的成長動力逐漸衰退,大陸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在產業方面,中國大陸面臨國內傳統要素供給優勢減弱、國際需求不振的情況,這使得過去倚靠加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難以持續,中國大陸必須尋找新的成長動能。除了著眼於經濟成長外,中國大陸內部的區域發展不均、生態環境污染,以及近期出現的產能過剩、債信風險,還有國際間的貿易衝突與金融危機等問題同樣急需解決。而代表中國大陸2016至2020年間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方向的「十三五規劃」,正是中國大陸面對上述種種挑戰所提出的因應對策。 

從中國大陸官方所公布的文件中可以了解,「十三五」時期的政策方向將依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項發展理念進行制定,並期望達成「經濟保持中高速成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七項目標。 

在產業政策方面,考量到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是以「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軸,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的產業政策,可能企圖尋求服務業與其他製造產業融合發展,透過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其中,透過「互聯網+」行動計劃,無論是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供應鏈、物聯網等皆可能藉由互聯網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發展。 

而按照《中國大陸製造2025》以及「十三五規劃」的產業政策安排,中國大陸未來將針對現有製造業進行轉型升級,且更加重視研發設計、科技諮詢、電子商務、互聯網應用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在上述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呈現明顯不足的情況,在本地人才無法滿足大量的產業創新需求下,中國大陸極可能對臺灣的人才進行招募,對臺灣人才產生磁吸效應。 

此外,為扶植本地產業供應鏈,中國大陸積極推行產業供應鏈在地化。以半導體產業紅色供應鏈為例,中國大陸在2014年6月公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並且於2014年9月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發展基金」,重點支援積體電路等產業發展。在「國家積體電路發展基金」的支持下,中國大陸不僅在國內積極進行半導體產業之整併,同時也積極進行對海外企業併購,希望藉此快速獲得相關產業的關鍵技術。 

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將對臺灣業者形成競爭與挑戰。以中國大陸龐大的在地市場為例,其中許多低階電子產品的零組件供應商已由當地業者所取代,而我國企業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的訂單數量亦不斷下滑,對我國相關產品之出口以及貿易造成衝擊。而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我國業者除了挾目前仍然存在的優勢,加入中國大陸供應鏈成為其中一環之外,還可考慮企業轉型。在工業4.0 ,也就是物聯網發展趨勢下,我國業者可朝跨產業、跨領域的系統整合方向進行發展,分食中國大陸「互聯網+」產業的大餅。 

至於對內治理的區域與城鎮化發展與政策方面,主要是在「十三五規劃」的「協調」理念下闡述的。首先論及發展趨勢,區域間發展差距在改革開放後擴大,直到90年代末期才在中央以資源驅動的區域平衡發展戰略下逐步改變,但人均GDP的整體差異仍大。而在城鄉發展趨勢方面,表面快速城鎮化的趨勢浪潮下,存在嚴重的城鄉差距、社會與城市管理等問題。 

在政策方面,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式大區塊總體戰略,延續至今仍為「十三五規劃」區域戰略之基礎。十八大後,提出三大區域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以東西向的大江大河引領發展,並與深化改革任務試驗緊密結合,強化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城鎮化方面,政策從發展小城鎮到中小城市,再到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等;由此衍生對城市建設與治理的重視,最後化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 

「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總結認為區塊間差距可能稍微拉近,但城鄉間差距會擴大,問題轉移到中小城鎮的就業上。人口分布圖像上,內陸地區人口向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集中。區域格局方面,「一帶一路」的運輸通道發展、其與長江經濟帶生產與運輸之互補發展以及京津冀的北方新興經濟圈值得重視,而內需市場則可關注大量中小城市建設之智慧與綠色機會,以及居住期間的龐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市場興起。對我國來說,台商布局較可關注長江經濟帶內部的重新調整布局,製造業考慮勞動力、與「一帶一路」相連通等因素,服務業則可布局新興物流區域、內陸新興消費市場等。 

在對外經貿方面,近20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其在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漸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以全球貿易及投資的角度而言,中國大陸既是全球重要的進出口國,同時也擔任了全球資金主要流入及流出國的多重角色。在國際經貿關係方面,中國大陸自2001年開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已與14個國家簽屬區域/ 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而簽署的對象也隨其產業的發展而由開發中國家轉向已開發國家。此外,中國大陸也正積極推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期能在國際經貿關係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在對外開放戰略佈局上,「一帶一路」戰略在「十三五規劃」佔有重要地位。自2014年12月開始,由中國大陸出資、規模約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由BRICS五國組成的新開發銀行(金磚銀行);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先後成立。從「十三五」時期的政策中,不難發現中國大陸極為重視對外開放戰略與產業議題的共同結合。從經商環境品質的提升到投資體制的改革,亦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堅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資本走出去的決心。 

儘管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已於2015年11月30日宣佈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計價籃,中國大陸所提倡的「一帶一路」戰略預計也將會大幅提升對人民幣的需求以及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由於「一帶一路」政策所觸及的範圍除了中國大陸本土外,尚包含沿線各相關國家之政府、企業與組織,以及其他相關的國際單位,不論是在主權或是利益衝突等方面仍存在有相當的探討空間。而近期中國大陸內部所包含的經濟成長硬著陸、股匯市的大幅波動以及地方債務與企業債務等問題也暴露出其本身的經濟與金融風險。此外,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充滿許多如貪污、內戰、種族、宗教與恐怖主義威脅等非經營性的系統性風險,投資能否順利回收尚存疑問。 

近10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本身經濟環境與市場發展的變化,以及中國大陸對於外商投資的政策設定,外商在中國大陸所側重投資的產業逐漸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從近期幾項政策文件中,不難看出中國大陸政府希望引導外資投入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並藉此帶動中國的產業進行創新升級,這極有可能威脅到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而臺灣該如何維持本身在亞洲乃至於全球貿易中之角色,亦會是嚴峻的挑戰。另外,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為台商同時帶來機會與挑戰。在機會方面,台商可考量「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歐洲市場開發之成效,以進行中國大陸投資布局之調整。在挑戰方面,由於東南亞國家目前是中國大陸簽署FTA最多的區域,且中國大陸對於「一帶一路」戰略對於基礎建設工程特別重視。在此情況之下,台商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若涉及公共建設,則可能面臨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競爭。 

最後,在政策建議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針對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的產業創新,我國在現有產業對於資訊科技的優勢之下,應加強智財權以保護現有技術優勢,進行跨產業、跨領域的系統整合服務發展,並積極針對國內勞動市場現況進行檢視,避免產業人才持續流失。(二)深入掌握「十三五」期間中國大陸內部區域與城鎮之發展變化,結合其創新與產業政策變化,融入我國新階段兩岸策略之中。(三)由於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新南向政策」以及台商在東南亞投資之場域有所重疊,因此應對於「一帶一路」戰略之執行情況加強掌握。此外,我國在東南亞國家的公共工程合作應以我國具有經驗及優勢之項目(例如:智慧交通)為優先,並應對當地政府招標法規及流程深入研究、詳加了解。若欲合作之公共工程屬於物聯網範疇,則建議應由政府整合各大廠商共同合作、對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