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資訊應用服務經濟價值分析─農業面向(第三期) 

編號: PR1699

作者: 吳中書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5.12


摘要:

研究目的 延續過去三年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今年深入探討氣象資訊在漁業應用上可能產生的效益與經濟價值,除了與去年曾表達有配合意願的漁業單位合作之外,主要進行氣象資訊在國內漁業氣象應用經濟價值評估的深度研究。其次,本年度委辦案亦將延續過去兩年與農業試驗所以及農業單位合作的成果,並參考 GFCS 的範例嘗試建構國內使用者介面平台(UIP)在農業應用層面上的示範案例。根據前兩期委辦案成果報告中針對農業使用者需求調查分析的建議,本研究透過與農業試驗所合作的模式,進行農業氣象應用推廣初版教材的編製。最後,本研究希望透過國內外在農業層面的氣候變遷調適規劃回顧與分析,以及蒐集各國氣候資訊應用服務的案例,並以 GFCS 在農業層面上的行動方案為主要參考依據,進而提出未來中央氣象局在農業領域應用導向氣候資訊服務之可能執行架構與行動方案建議。 

研究成果 本年度委辦研究案研究成果如下: 一、 本研究以彰化區的漁民及宜蘭縣南方澳的漁民為問卷調查對象,進行漁業氣象資訊需求及經濟價值分析。彰化受訪漁民總計 125 位,分別從事文蛤、牡蠣、蜆的養殖,少部分從事漁撈。受訪漁民平均年齡約為 56 歲,平均從業年數約有 24.7 年。約 7 成 7 的漁民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平均漁業年收入約為 112 萬元。受訪漁民主要以「電視」取得氣象資訊,其次是透過「他人轉述」,然而使用「網際網路」與「手機 App」來獲取氣象資訊的比例偏低,可能與全體受訪漁民年齡偏高,不擅使用網路有關。平均而言,漁民需要在三天前與一週前取得氣象資訊,其中最關注「颱風」,其次為「降雨」,再者為「氣溫」,與作業安全有關的「濃霧特報」亦表達高度關心。平均來說,漁民認為氣象預報準確度為 77 分。 

二、 以有效樣本進行經濟價值評估,彰化養殖漁民的漁業氣象資訊價值約為每年 5,730 萬元~6,845 萬元(95%信賴區間);本研究另外採用非市場價值評估法中的效益移轉法 ,並根據彰化及全國養殖漁業年收入進行調整,亦即將彰化的每人每年平均 WTP 除以平均漁業收入 112 萬元,再乘上全國平均漁業年收入約 128 萬元,可得全國養殖漁業每年每人的 WTP 區間為 10,969 元~13,103 元,因此本研究推估應用氣象資訊對全國養殖漁民可能產生的經濟價值區間約為每年 7.8 億元~9.3 億元(95%信賴區間)。 

三、 宜蘭縣南方澳受訪漁民共 79 位,除了使用動力舢舨作業者外,受訪漁民分別在不同的噸位漁船上工作,其中以 20~50 噸的漁船居多,其次是 10~20 噸,接著是 50~100 噸,100 噸~500 噸的漁船最少。受訪漁民平均年齡 54 歲,平均從業年數 31 年。約 7 成 5 的漁民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平均漁業年收入為 238 萬元。「電視」為主要的資訊來源,例外的是舢舨(動力)受訪者,其主要以「網際網路」與「手機 App」取得氣象資訊,舢舨作業範圍離岸近易取得訊號應為主要原因。平均而言,漁民需要在三天前與一週前取得氣象資訊,海上作業漁民最關心的不外乎是與「風」及「浪」有關的訊息,「颱風」普遍是各噸位數漁船所關心的,這與安全性緊密相關。噸位數較低的漁船(5~10 噸以迄舢舨)對「風向」、「風力(級)」、「陣風(級)」、「浪高」的資訊需求均高。200~500 噸的漁船作業漁民對「海面水溫」、「濃霧特報」、「等壓線圖」與「流速流向」表示興趣。5~10 噸漁船的作業漁民對「濃霧特報」有需求。平均來說,漁民認為氣象預報準確度為 73 分。 

四、 從有效樣本推估,宜蘭縣漁民的漁業氣象資訊價值約為每年 1.3 億元 ~1.5 億元(95%信賴區間);本研究另外採用非市場價值評估法中的效益移轉法,並根據宜蘭與全國沿近海的漁業年收入進行調整,亦即將宜蘭的每人每年平均 WTP 除以平均漁業收入 238 萬元,再乘上全國平均漁業年收入約 186 萬元,可得全國沿近海漁業每年每人的 WTP 區間為 12,776 元~14,463 元,因此本研究推估應用氣象資訊對全國沿近海漁民可能產生的經濟價值區間約為每年 8.4 億元~9.5 億元(95%信賴區間)。 

五、 漁民對氣象資訊的需求包括建置符合漁民需求的預報資訊、新增或改善傳播管道與建置整合平台。海上通訊傳播問題使得漁撈作業的漁民無法充分獲得氣象資訊,未來氣象局應思考如何透過適當的機制設計,使漁民、通訊業者、氣象局或水試所在相互合作之下,藉由通訊品質的改善保障漁民的作業安全與提昇漁撈的生產力。在本年度相關工作的投入之下,已經與幾個地區的漁會建立了協作溝通管道,氣象局、漁業署與水試所可透過這些聯繫管道在後續工作的推動上直接與漁會繼續合作,並以此溝通模式在未來建立一套在漁業氣象應用上前端到終端的氣象服務新典範。 

六、 在建立使用者介面平台(UIP)之示範案例上,透過與農業試驗所合作的模式,已完成「農業氣象應用推廣初版教材」的編製,在舉辦多場會議之後,獲得的主要意見包含了提早氣象預報的發佈時間點、提供多元化氣象預報資訊的管道、氣象預報的網格化地面實況應與農業作物栽培圖資進行結合、針對特殊農業生產區提供客製化氣象預報產品、氣象局開放資料平台的管道、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共同辦理氣象知識的訓練課程、建立與農民團體或產銷班的示範案例並進行推廣活動、與農政單位合作研發「農業氣象 APP」並進行推廣等。 

七、 本研究彙整了農業氣象科提供的歷史氣象資料,並與農試所農藝專家提供的「栽培作業曆」進行整合,設計出一個可以給合作對象(二林鎮農會)未來針對所屬會員(農民)進行農業氣象推廣與宣傳的講義資料,經由二林鎮農會的大力協助,已印製在二林鎮農會明年所發行的 15,500 份農民曆內頁。

八、 CCAFS(2014)提出了給小農為主的國家發展國家層級的氣候服務建議,其建議包括了:首先,應該設法讓農民參與氣候服務的設計、生產與評估的過程;其次,氣象單位應該與農業研究人員及農民建立夥伴關係;第三,應該主動嘗試使用各種通訊管道,以讓大多數農民能獲得客製化氣候服務產品;第四,應該持續改進傳遞氣候服務產品的品質;最後,應該針對弱勢族群的氣候服務需求,鼓勵使用者參與發展產品的初期階段。 

九、 綜合過去與農試所專家的投入討論與計畫參與,未來在跨領域應用導向氣候資訊服務架構的優先工作方案建議如下:(一)增加觀測密度以及加強農民對於農田現地氣象資訊的重視程度;(二)增加田間作物生產力;(三)加強氣候服務與農業之間的整合需要更多能量的投入;(四)加強農民與農業推廣機構對於運用氣候服務資訊的能力;(五)加強與農糧單位的交流,以促成建立國家層級 GFCS 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