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大陸物品進口管制對兩岸貿易的衝擊 

編號: EP0193

作者: 史惠慈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99.10

圖片檔

摘要:

受到本土市場狹小的限制,為求企業的發展,國際化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也與台灣近年積極加入的國際組織WTO的目的相符。WTO的基本宗旨乃在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透明化,透過自由貿易的進行增進各參與國的經濟福祉。既然國際化、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則其對台灣總體經濟及產業的影響為何就值得深入分析。再者,就兩岸目前的關係來看,自由化對兩岸間的往來亦勢必產生重大的影響,其效果如何也值得深入探討。唯所謂的自由化從解除大陸進口物品管制的「全面通商」,到「通航」、「通郵」等均可涉及,涵蓋層面甚廣,礙於研究限制將研究主題侷限於「全面通商」中的一部份,以解除大陸物品進口管制對兩岸貿易的衝擊影響為題進行研究。

基本上,本研究係在某些特殊限制及/或假設下,利用部分均衡模型模擬解除對大陸地區物品進口管制後,對台灣貿易造成的影響。

據研究發現基本上台灣對大陸物品進口的管制是越來越少,但各產業受政府管制的程度不同,十二項產業中以紡織、食品、製藥、鋼鐵、家電、及資訊等業最高;若將各產業再細分為若干產品類別,則以食品業的下游加工食品、紡織業的中下游產品、鋼鐵業之鋼鐵半製品、通訊業之傳輸設備、汽機車業之車身部分等產品類受管制程度較強。而且各產業管制或開放的重點不一,如食品業以開放食品上游原料進口為主,石化工業、消費性電子業等以管制各業上游產品之進口為主,鋼鐵業以管制產業中游產品(鋼鐵半製品)之進口為主,紡織業以管制服飾及其他紡織品等紡織業下游產品之進口為主。

再者,各產業對政府管制措施配合程度亦不同,其中建材、石化、和鋼鐵等業的進口,受政府管制政策的影響較大,配合程度較高;其次為食品、機械、和汽機車等業。至於製藥、紡織、與通訊業的進口品項,則與政府限制進口的措施相違甚大。

最後,完全開放大陸地區產品進口後,除了解除管制當年兩岸貿易會因「貿易轉移效果」與「貿易創造效果」的影響,突增對大陸地區的進口,造成台灣方面的貿易赤字外,日後雖然解除管制效果呈遞減之勢,且在兩岸依「比較利益原理」進行貿易分工(無任何人為導引),或在我政府依前項原則所推動兩岸產業分工政策下所形成的兩岸貿易~自大陸地區進口原物料,台灣出口加工成品的模式,惟仍不足以改變台灣方面的貿易赤字處境,且「貿易創造係數」愈大,愈難挽回對台灣貿易不利的效果。換言之,在現存兩岸貿易結構下,或在我政府所推動兩岸產業分工政策下所呈現的兩岸貿易,解除對大陸地區的物品進口管制,對兩岸貿易中台灣方面的負面影響頗大。至於台灣總體對外貿易方面,在「貿易創造係數」不高的情況下,因進口物料成本的降低導致競爭力上升,反有助於台灣對外貿易的拓展。

至於對各產業的貿易衝擊效果,因各產業特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響,兩岸貿易完全自由化,不加任何人為限制後,對台灣各產業貿易面之影響,以食品業和消費電子業相對其他產業會出現之貿易赤字較高,資訊業﹑紡織業則將相對其他產業較有可能出現較高之貿易盈餘;就對兩岸貿易面之影響來看,可發現受到政府管制程度較大的產業,並非開放貿易後兩岸貿易赤字最多的產業,其中機械業、消費電子業、等相對管制程度較低的產業反較其他產業所受的衝擊最大,其次汽機車業、鋼鐵、食品業、資訊業和建材業等業也遭受相當程度的影響,對其他產業則影響很輕。究其原因,一則由於受管製品項對大陸地區的「貿易轉移傾向」高於未受管製品項對大陸地區的「貿易轉移傾向」,導致以未管製品項對大陸地區的「貿易轉移傾向」,來代替受管製品項對大陸地區的「貿易轉移傾向」時,將發生低估效果,以致貿易盈餘的影響增加;其次則是受到高度管制的產業,在管制期間已經將可能轉移的部分轉到大陸投資生產,故而開放後所需貿易轉移的需求已減少,以致轉移度下降所致。惟此結果係在本模型基本假設限制,未考慮大陸方面互動效果下獲得的,故再使用時須謹慎注意適用上的限制。此外,由於是靜態模擬,故結果受選擇開放管制的時點~當時的貿易情況、及當時對未來經濟表現的預期影響頗深;再者,如有各產業未來表現的個別預估值,則將使結果更形完善,此也為本研究遺憾未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