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險與機會並存的考驗

  本次兩岸兵推設定了三個狀況,分別是美中對峙加劇、台美關係加溫,以及兩岸危機加深,每個狀況出現的機率都比不出現更高。對台灣而言,三個狀況都有風險成本,但至少因為「早知道」,還有提早規畫因應的機會。

 

  先看美中衝突加劇。雖然雙方同意進入90天的貿易談判,但充其量只能降低貿易戰的衝突,但美中對抗早已延伸到科技、投資、媒體甚至教育等領域,這些新衝突點能否談判解決不得而知。隨著民主黨入主眾議院,未來在人權、民主甚至台灣問題的衝突也可能升級。

 

  美國防部長馬提斯的請辭也是未來惡化的變數。美國政界將馬提斯、白宮幕僚長凱利及前任國務卿提勒森稱為川普政府裡的「護國三公」,在馬提斯於明年2月去職後,三公全數離隊,未來川普團隊可能只剩下三種人:鷹派、超級鷹派及激進派,美中對峙升級幾乎已成必然。


  至於台美關係研判會持續加溫,但熱到什麼程度就難以預料。明年是美中建交40周年,也是《台灣關係法》40周年,要操作台灣牌不乏沒有場合。過去2年來台美關係迅速升溫,但未來走勢取決於美國外交戰略考量、美中談判進展、我國態度及北京反應等因素,變數比美中對峙升級更多。不過即便沒有加溫也不代表太平無事,畢竟目前台美互動的溫度就已讓北京很感冒。

 

  最後是兩岸危機加深。放眼2019,大家都預測北京受到大選結果的鼓舞,會全面推動與柯文哲及藍營執政縣市交流,加大經濟紅利,形成地方與中央的反差,至少先影響2020大選。這對民進黨政府無疑是危機中的危機。

 

  面對這樣的未來,台灣有幾種因應準備要進行。

 

  首先,隨著美中對抗戰線擴大、時間延長,加上美國持續拉高要求各國選邊的分貝,全球供應鏈及經貿網絡結構的重組及移動已難以避免。在美中台三角經貿結構下,台灣難逃衝擊,但完整的供應鏈、高素質人力及相對完整的法制,意味著對於高科技、智慧機械、新能源甚至自動化及AI研發,台灣也有接收新網絡布局的基礎及條件。政府應秉持「惦惦吃三碗公」的原則,一、低調不公開對美中衝突表態;二、跳出「台商回流」的狹隘,改打「全球來台」政策;三、端出有亮點的投資誘因。

 

  至於台美關係加溫,很多時候決定權不在台灣,但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全力降低美國與兩岸互動時形成過高的反差情況。再者,台灣應全力利用此契機,優先推動台美FTA,並要求美國協助遊說日本、加拿大及澳洲,讓我國加入CPTPP。

 

  回到兩岸問題,執政黨的壓力會持續增加,近期連柯P都在爭取創造兩岸新共識的話語權。解讀大選結果,台灣民意固然知道兩岸互動和美中對抗背後的風險,但經濟活路往往更為重要。因此建議政府的兩岸政策不能只有「強調風險」的不安感,更需找出兩岸互動新模式和兩岸以外的新活路的安全感,才是有效回應社會不安的方式。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