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勳:港珠澳大橋風光背後的台商

  號稱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工程之一,將於10月24日正式通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南下主持23日的開通典禮,凸顯中共中央對此工程的重視。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銜接香港、廣東珠海及澳門,總長約55公里,開通後香港到珠海車程僅需45分鐘,較原先由香港機場經陸路到珠海約需4小時的時間大幅縮減。

 

  大陸在2017年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仿照美國矽谷等灣區經濟模式,規畫在2020年將其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擁有世界級城市群。然而自今年初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大陸高層人士不論政策作為或對外發言都格外謹慎,包括「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等的宣傳力道都急轉直下,原本3月要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至今仍未出檯。

 

  但此次習近平為港珠澳大橋開通典禮親自「南巡」,大陸官媒一反常態高調發布習近平視察珠海橫琴新區等地,可能有以下意涵:一是呼應今年適逢大陸改革開放40年,當年正是以廣東作為首批對外經濟開放的地區,故領導人的到訪有助宣示改革開放持續前進;另一原因是在美中貿易戰升級、股匯市波動劇烈下,透過重大工程之建設來安定市場信心。

 

  值得我方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所在地廣東,正是台商聚集最密集之處。此處的台商多集中在傳統製造業別,以電子零組件、電腦週邊、電力設備等製造為主,他們當年選擇在此設廠多因成本因素,然而近10年來卻深受大陸內部經營環境壓力所苦,包括土地成本、社保和工資成本節節提升,環保法規日趨嚴格等,均迫使傳統製造廠商不得不在地轉型或外移。

 

  此趨勢也牽動近年台商赴當地的投資型態,由傳統製造業漸向小型服務業發展,廠商家數也快速遞減。以深圳、東莞為例,台商數量已由2008年的1萬多家減至現在只剩3000多家。部分台商選擇將生產線外移,或至更內陸的地區,或至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印度等開發中國家。

 

  而現今在陸台商轉型或外移的壓力更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加速催化,同時預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美好願景下,當地台商經營的壓力也將隨之加大。世人今日見證了港珠澳大橋的風光開幕,更需要關切隱身其後無數台商對於在地經濟的貢獻和承受的壓力。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吳佳勳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1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