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俊:持續提升超級創新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WEF)16日發布2018年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排行榜。本次WEF評比是依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體系四大領域,問卷指標占45%、統計指標占55%。WEF針對140個國家進行98項指標評比。台灣排名與2017年一樣,均為第13名,領先南韓的第15名、中國第28名;在亞洲,台灣競爭力排名第4,僅次於新加坡、日本與香港。 


  2018年WEF評比做了很大的調整,特別著重於數位經濟下各國轉型升級的潛力評估,其關鍵即為創新。WEF報告新增「新興經濟動力」,如「多樣性」、「勞工權益」、「新技能再培訓」、「新聞自由」項目。WEF提醒,今年採用全新的「全球競爭力指數4.0(GCI 4.0)」進行評比,由於重新定義競爭力,指標內容及計算方式不同於以往。

 

  WEF在「創新能力」這項評比,將台灣與德、美及瑞士並列為「超級創新國」。其次,台灣「總體經濟穩定」項目獲得100分滿分列第1;又台灣的「金融體系」表現較佳,指標排名第7。國發會解釋,我國政府為打造一個符合創新發展環境所進行的法規鬆綁、資金協助及保護專利權,已獲國際肯定。

 

  然而我國表現相對較差的項目,例如「解決爭端的法律效率」、「開辦新事業需要的天數」、「僱用外國勞工的容易度」皆落在60名之外。隨著年底資料跨機關查詢上線,開辦新事業審查時間會明顯縮短,而在未來「新經濟移民法」三讀之後,企業僱用外國人會更加容易。

 

  台灣國際競爭力評比表現優異值得國人肯定,但也有其他層面重要的政策意涵。

 

  首先,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保護主義抬頭,需警惕不確定因素有可能衝擊我國總體經濟安定性。因此,維繫國家競爭力除提升經濟成長外,也有強化總體經濟強韌性的意涵,有效因應外部風險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同時加速由經濟衰退中恢復的能耐。一味強調經濟高速成長,未必可因應外部風險的衝擊。若能提升經濟治理機制,則可兼顧成長和因應經濟風險的衝擊。

 

  進一步而言,為提升我國公共治理的能量,可借鏡先進國家高度財政透明的表現,提升公開財務資訊的品質,使我國更加符合OECD或IMF財政透明規範的作法,涵蓋完整呈列的重大稅式支出、負債、金融與非金融資產、負債資訊、雇員年金給付義務與非財務績效資訊等。

 

  最後,持續提升我國創新能耐是維繫國家競爭力與因應外部衝擊的不二法門。當前為數位經濟時代,創新產業化已超越過去的線型模式。在開放式創新與社會創新網絡環境下,科技創新政策也面臨轉型。科技應用發展初期需有實際場域進行試驗,意味著產業化存在科技與社會體系的有效融合。相關法令修訂也有必要即時,方能對應未來科技創新的應用。在WEF指標中,政府對未來議題的因應程度等指標表現相對較弱,可能也不利於我國維繫超級創新國的地位。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

資料來源:2018年10月19日 04:11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