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觀念平台-智慧設備投資抵減 畢其功於一役

  最近,國際經濟局勢詭譎多變。首先,中美貿易戰令人目不暇給,從美國一、二波的對中國產品340億美元、160億美元,分別加徵25%的關稅外,最近更公布對中國至美國的2,000億美元進口品課徵10%(後來更可能提高至25%)的關稅。而大陸也不甘示弱予以反擊,除先前的500億美元美國進口至大陸課徵關稅外,也將再針對美國600億美元進口品課徵。如此膠著的戰局勢必牽動在大陸投資台商的布局,不少台商渴望回流,令人關切。

 

  其次,全球經濟雖然仍處於復甦的態勢,但是否可能在中美貿易戰後自高檔滑落,也相當引人矚目。最近德國預測機構IFO,調查了一千多位經濟學家,對全球及台灣未來6個月的景氣看法趨於保守,普遍認為有下修的風險。一旦全球經濟反轉,台灣經濟成長的驅動引擎-出口,勢必受到衝擊。同時,美國經濟成長一枝獨秀,第二季在減稅加持下成長率高達4.1%,失業率也創新低,在景氣熱絡、通膨升溫下,升息、縮表的腳步恐怕不易停下來,也會導致全球資金往美國移動,對台灣的股市、房地產、經濟景氣也有負面的影響。在出口力道減弱下,內需與投資動能的提振就格外的重要。

 

  再者,台灣未來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乏善可陳,國內投資也在五缺(缺水、電、土地、勞動力、人才)下呈現低迷,亟待強而有力的政策工具來提升投資動能。

 

  此外,台灣近年來積極升級轉型。智慧機械化目的在於透過感應器、聯網功能,了解客戶的需求,再整合供應鏈,提供客戶更滿意、更有效率的服務,也是台灣未來升級轉型的關鍵。不過,在智慧機械化、生產力4.0喊得震天價響之際,但智慧設備、系統、軟體所費不貲,企業在投資上必定精打細算,如有政府的租稅誘因,或可發揮臨門一腳的功夫,來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

 

  在對抗景氣循環,擴大投資加速產業升級轉型與吸引台商回流的三大策略目標下,我們看到了一線曙光,亦即可以透過智慧設備、系統的投資抵減來串聯前述三大目標,發揮綜效,畢其功於一役。因為投資抵減本來就具有反景氣循環的功能,同時,透過租稅優惠,也有利於企業降低購買設備的成本、加速企業的投資決策。最後,投抵也可包裝為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工具。

 

  不過,也有若干學者、專家質疑,投資抵減可否達成刺激投資、降低租稅損失,以及避免獨厚大型企業、降低廠商濫竽充數的情況?我們認為透過合理的政策設計及配套,應可降低疑慮,在此加以釋疑如下:

 

  第一,智慧設備的投資抵減是否可以達成刺激投資的目的呢?過去在台灣研發支出投抵效益的實證研究上,10∼15%的誘發效果是普遍可以接受的實證結果。而智慧化、自動化的投資相對於研發的投資支出,風險相對較小、不確定性較低,其誘發投資的效果應該可以更高。

 

  第二,投資抵減是否導致大量的稅收損失?財政部蘇建榮部長一再呼籲經濟政策雖然有利企業投資,但希望不要造成太多的租稅損失。事實上,超過5千萬元新台幣的租稅優惠工具均須進行稅式支出。唯有租稅獎勵工具的運用,透過刺激投資、競爭力提升、帶動產業關聯效果,進而創造更多的企業營收;亦即租稅優惠帶動的效益大於租稅損失(即所謂的成本)時,租稅優惠工具的實施,才能通過財政部的審核。當然,我們亦可搭配定時、定量的設計來降低稅收損失,例如,公告一年收件的次數,管控租稅優惠的申請件數與金額。

 

  第三,租稅優惠會不會獨厚大型企業呢?由於大型企業投資金額較大,自然享受較多的租稅優惠。為了避免獨厚大型企業,這時,就必須搭配個別廠商享受租稅優惠總量管制的設計,來降低獨厚大型企業,並使中小企業也得以享受政府政策的優惠。

 

  第四,智慧設備投資抵減會不會衍生廠商以非智慧化設備,來充當智慧設備享受抵減的搭便車行為?當然,企業搭便車行為不易完全避免。

 

  因此,必須搭配事先宣導、事後審查的機制。透過事先宣導,讓廠商了解智慧化設備、系統的定義,來消除灰色、模糊地帶。而申報後,事後的審查,也應由政府組成專家團隊來負責,如此,可望降低少數廠商濫竽充數的行為。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