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貿易戰 台灣恐更邊緣化

  歐盟日前宣布對由美國進口的鋼鐵、摩托車、威士忌和牛仔褲等產品,開始課徵25%的關稅,以報復美國自6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鋼及鋁產品分別課徵25%和10%關稅。但美國川普總統隨即宣稱歐盟若不撤消此措施,將對由歐盟進口的車輛課徵20%關稅 。這是自美國與中國因301條款展開貿易戰後,美國與歐盟所點燃的另一波貿易峰火。

 

  其次,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除了為鋼鐵及鋁產品課稅問題爭論不休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也陷入僵局,貿易關係非常緊張,未來爆發貿易戰的機率也節節升高。另外日本及俄羅斯也是美國對鋼鐵及鋁課徵關稅的受害者,也即將對美展開報復。全球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均捲入貿易戰的漩渦中。

 

  各國針對美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依據其國內法執行的片面貿易保護措施,也普遍不走WTO程序,逕行實施報復措施。而且在連鎖報復效應下,產品範圍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貿易障礙不斷提高,此會大幅侵蝕WTO過去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成果,進一步弱化WTO的功能。


  由於各國彼此報復的產品項目均切中對方要害,而為了要降低因貿易戰而使出口減少的損失,各國也開始加速推動區域經濟整合,藉由與其他國家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來彌補。例如日本與歐盟的FTA很可能在下個月正式簽署;歐盟也考慮與東協推動FTA;CPTPP的11個成員也在加速國內批准的時程,以期早日生效;涵蓋亞太16國的RCEP也有可能在今年有所突破。另外,中國一方面與美國全面開戰,另一方面也與「一帶一路」範圍內的國家展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

 

  目前的趨勢對台灣相對不利,台灣迄今已受到全球貿易戰的衝擊,由於我們沒有什麼談判籌碼,只能概括承受。雖然全球經濟目前處於同步成長的榮景,但是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已成為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各主要國際經貿機構均已下修經濟成長率。台灣雖非美國主要目標,但在貿易戰下也遭受池魚之殃,對於近年來以出口為帶動經濟成長模式的台灣更為不利。

 

  除了直接影響外,因為台灣是以出口中間財及資本財為主,約占總出口的8成。目前貿易戰主要是針對消費性產品,而台灣在一些消費性產品中居於全球供應鏈裡重要的一環,貿易戰對供應鏈所衍生的影響不容輕忽。

 

  貿易戰下會催生更多的FTA,台灣又不得其門而入,特別是未來即將形成的大型FTA,例如CPTPP及RCEP,恐怕會對台灣產生明顯的貿易移轉效果,政府更應未雨綢繆,降低可能的負面影響。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8年0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