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應對貿易戰的18套劇本

  美國政府日前根據301條款,公布對中國課徵25%關稅的產品清單,主要包括機械、電子電機、化學類產品,以及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項目,可說是刀刀見骨。中國也立即公布對美產品報復清單,主要包括農產品、車輛和醫療用品,同樣加收25%的關稅,也正中美國要害。

 

  削減貿易赤字是川普經貿政策的主軸,但2017年美國貿易赤字仍高達約8000億美元,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則為3750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使得川普必須擴大對中制裁。

 

  不過由於雙方報復產品項目的進口值各約500億美元,且需視對方執行程度,分兩階段實施,即使未來全部執行,也只能降低美中貿易金額,對於縮減美中貿易逆差並沒有太大效果。但全球前兩大經濟體這種以牙還牙、劍拔弩張的對立情況,不但破壞全球經貿制度,也影響到世界經濟成長動能。


  在美國國內對此政策的反應也是兩極化,對中國進口消費性產品加徵關稅,雖然可減低中國對美國國內企業競爭的幅度,但對於進口中間財產品加稅,也有可能使美國企業生產成本提高,進而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另外中國對美報復項目涵蓋農、工主力出口產品,對美國經濟也會產生另一層傷害。

 

  由於美國11月初即將舉行期中選舉,結果對於2020年總統大選具有指標意義。美國目前經濟情勢看好,就業市場持續改善,但並沒有反映在川普的支持度上,川普早已表態要競選連任,所以才針對中國下重手,以彰顯其維護「美國優先」的立場。選前川普應不會鬆手,甚至可能擴大力道,例如美國也已展開對進口車輛及其零組件危及國家安全的調查。

 

  在美國點燃全球貿易烽火後,各國也群起效尤,紛紛擴大其貿易反制措施,例如進口防衛、反傾銷及反補貼等的實施頻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起。

 

  台灣在此波全球貿易戰下受到不小的影響,由美國201進口防衛條款的太陽能電池課重稅,232國家安全條款下的鋼鐵製品及鋁製品加稅就可看出,美中貿易戰對美中台三角貿易的影響及所衍生的間接衝擊,以及各國增加貿易保護措施下對我出口的影響,台灣幾乎無一倖免。

 

  另外由於各國貿易制度趨向保護,不利於出口,但卻可能有助於吸引為避開貿易障礙的外人直接投資,若再搭配各國減稅及其他誘因,會使世界的外人直接投資產生另一波變化。

 

  面對全球貿易保護聲浪高漲,台灣除了針對個別受影響的產品需有詳細的評估及必要的輔助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台灣應有一完整的總體因應策略。台灣雖然沒有隨著大國捲入貿易戰漩渦的條件,但政府必須要堅守立場,不可任由大國予取予求,以維護我國的經貿利益。另外,面對因全球貿易保護而引起的投資區位變化,以及所衍生供應鏈的變革,招商引資策略也有必要注入新的思維。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