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書:中國這麼龐大的市場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忽略的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今表示,由於海峽兩岸的關係充滿了不確定性,加上美中貿易的衝突與紛爭,他建議台灣經濟採行「分散多元化」與「強化競爭力」兩準則因應。不過他也說,「中國這麼龐大的市場絕對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忽略的。」

 

  台灣研究基金會和長風文教基金會舉行探索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吳中書以「台灣的挑戰與契機」為題擔任與談人。



  吳中書說,中國對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從2006年開始因快速的經濟成長,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段期間當中,中國的國際貿易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也簽署了很多自由貿易協定,參與了許多國際組織。除了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動機,不斷地追求更快的發展之外,他們也希望能更打造一個更有效率和國際經爭利的國際市場,「這麼龐大的市場絕對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忽略的市場。」

 

  吳中書指出,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第3天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還要跟加拿大及墨西哥重新進行談判(北美貿易協定),而對於跟美國具有巨大貿易的國家是不公平的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推出了一代一路的倡議,中國在歐洲、亞洲、非洲跟南美周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的高經濟成長率,加上他們非常積極的對外發展政策,已經對美國產生很大的威脅,為了美國在東亞的勢力以及世界主導地位,中國跟美國未來的對立會愈來愈明顯。

 

  面對中國崛起對台灣的影響,吳中書表示,由於海峽兩岸的關係充滿了不確定性,其中還有美國與中國間的貿易衝突紛爭,台灣到底要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才是最好的選擇?他建議兩個主導準則,第一是「分散多元化」、第二是「強化競爭力」。

 

  針對分散多元化,吳中書說,東協國家的經濟成長率超過5%,對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同步提升,台灣的製造業者也轉移陣地到了東協各國。但相反的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是在2010年達到最高點,到了2017年則持續下降,大陸的台商企業面臨「選邊站」的問題,他認為,台灣企業在貿易跟市場方面可以更加分散,取代去承擔不必要的政治風險。

 

  在強化競爭力方面,吳中書說,假如任何公司沒有創新的能力,他們很快就會被取而代之。以台灣製造業的供應鏈來講,在蘋果的全球供應鏈當中有52家是台灣的公司,他們的協力廠商也有100多家,這樣的供應鏈必須要與時俱進,只有不斷調整的企業才能夠存活,競爭來自四面八方,台灣公司感覺一直都能妥善因應這些挑戰。

 

  而在政府部門的部分,吳中書表示,台灣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非常仰賴外貿,但台灣的產業政策還是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在台灣在農業、製造業等過於保護,國內的投資環境也一直有問題。

 

資料來源:2018-06-03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即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