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明:打造非核家園 先提政策路徑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向立法院進行能源政策專案報告表示,表示有決心也有信心,達到2020紅害減半、2025年非核家園等目標。不過,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是:2018~2025年這段期間,要如何渡過,這是政府必須要說清楚,讓民眾安心的部分。

 

  賴揆再次公開宣示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的承諾,這是政府一貫的立場。但具體執行方式為何?過程也因此無從檢驗,在此情況下,如果要人民付出信任,會有很大的難度。簡言之,政府沒有談清楚,而民眾卻是相當希望可以弄清楚的是:從現在開始到2025非核家園建立時,要如何保證穩定的供電。

 

  我們要進行檢視,可先從政府的目標談起。政府高層多次宣示我國的中長期能源配比為「2025年實現再生能源占比20%、天然氣50%、燃煤30%的發電結構,且能穩定供電」,因此,目前燃煤占總體發電量比率將近46%,要如何降至30%的具體做法,是必須要說明清楚的第一件事。

 

  簡言之,此一比重到底是要先降後升、先升後降或一路直線下降?如果是直線下降,為何現在需要蓋深澳電廠?又如燃煤真的那麼好,為何歐盟會訂下燃煤退役的時間表?這些問題,都要拿出有力的數據與論述,具體而言,如果能源技術有所創新,可降低對環境的負擔,應該要等相關技術成熟,再來興建燃煤電廠,才是理性的決策過程。

 

  以歐洲國家為例,依據歐盟要求,會員國在2020年前必須降低20%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使用比率提高至20%。為此,德國政府的能源轉型除了時間表,也提出執行路徑圖,讓人民清楚知道能源政策怎麼運作,每年據此檢驗是否偏離發展路徑,進行檢討與改進;英國政府則採取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先提出許多路徑,再召開公聽會、審議會,讓人民決定,究竟要燃煤、核能或是節電?考量經濟、環保以及對生活、產業衍生的衝擊,選擇最適合的方案,政府再來執行。相對而言,我們這些方面的處理,確實較不完備。尤其電廠前期投資成本都非常高,以離岸風電來看,為什麼會吸引到這麼多外國廠商參加遴選?是否是因為政府給的價格太高?可以說明的更清楚些。歐盟開始發展時,離岸風電只有核配1GW多一點,而台灣,十個風場就拿下數倍的規模,且合約一簽就是20年,由於固定合約不會隨技術進步逐年調降電價,一開始談定多少,20年間就是多少,對於家戶及產業的衝擊的評估,民眾都會關心,政府也要說明的更清楚。

 

  非核家園是每個人的夢,具體作法必須從政府提出的路徑圖,用科學方法檢驗,比較每條能源政策路徑的總污染排放量、經濟成本、人民喜好度及供電穩定程度,分析相關數據,供社會辯論、選擇。說明事實絕對比響亮的口號更有說服力,政策才能走得更穩健。

 

作者: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口述,記者翁至威整理

資料來源:2018-05-14 00:0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