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昌、王健全:專家傳真-中小企業數位時代的關鍵及成功典範

  近年來,數位經濟喊得震天價響,但對獲利能力不佳,人才、資金又缺乏的中小企業如何在數位經濟時代跨出第一步呢?如果我們從數位經濟如何改變社會來切入可以看得更清楚。這十年來最大的改變首推移動化(mobilization),因為移動化,人們無處不進行網路互聯。第二是社交化(socialization),愈來愈多人的消費和觀點,會受新社群的影響,理由在於愛好相同及有信任連結;第三是智慧化(intelligentization),物聯網使得物物相聯,藉由感應器的感應和驅動,物體硬體都智能;第四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中間商及中介者逐漸消失,藉由平台,生產者可以直接連結消費者,需求者可以連結服務者,所以形成數位企業。企業若能找出和本身四化的關聯性和利基點,即為成功的關鍵。

 

  至於跨入數位經濟的步驟為何?簡單敘明如下:

 

  第一,進行企業診斷:從客戶的需求反饋出本身企業產品是否能滿足,再仔細分析自身營運和銷售的流程。

 

  第二,啟動四化設計及達成目標:比照四化-移動化、社交化、智慧化和去中心化,並優化原來的流程,讓客戶體驗更好,讓營運效率更高,利用這些科技和趨勢,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第三,利用政府資源:上網查閱,政府是否針對進行四化的改造,有提出相對的補助和學程的培育與訓練。

 

  第四,活化群組力量。加入產業或興趣相同的線上線下群組,可以隨時討論,並進行腦力激盪,導師就在你身邊。

 

  第五,產生共利鏈結:利用網際網路,幫助企業和全世界鏈結,一方面找產學合作方,完整解決方案,一方面找通路完成布局,另一方面找客戶加快銷售時效。

 

  第六,加速強化基盤:如果有合適的公司,思考合資或併購的可能性,數位時代,大則恆大,透過併購擴大利基競爭力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七,觀局勢進行滾動規劃:要注意技術和市場趨勢變化,並養成隨時進行「再」滾動規劃的框架和習慣。

 

  此一框架可以由第七步或第一步開始,因為它是個封閉的循環,中小企業好好磨鍊,將能從在地接軌走向國際舞台。

 

●成功案例

以下分享在數位經濟時代成功的二個中小企業。

 

案例一:運用AI結合AR/VR的人才培訓-腦穿越公司

 

  傳統企業監理公司在線上平台教學及專業顧問公司的擠壓下,獲利空間受到壓縮。在如此競爭壓力下,公司如何創造新的藍海策略?一家位於深圳,由台灣人開的VR/AR公司-「腦穿越」,看到這個市場的機會,挾帶技術,加入賽局。如今「腦穿越」公司已經和中國的招商銀行達成合作,體現最佳模式,在銀行的大廳及前台,提供銀行大廳經理及前台人員的專業性AR/VR企業培訓,幫助他們快速判斷出需要幫助的顧客或需要優先處理的業務以及學會安撫客戶的技巧。

 

  在初階的基礎培訓上,講師已被VR的場景所取代,每個培訓員,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來建立學習地圖,將可適用學習(adaptive learning)完全因個人程度不同,進行培訓。且可以無限次的將之前的課程,重新複習。可以預見AI+AR/VR智慧金融培訓,勢將把金融培訓的商機席捲一空,該公司利用的方法框架就是前面說的七個步驟。

 

案例二:善用區塊鏈推動運動賽事-跑拉幫公司

 

  一家協辦馬拉松的公司-跑拉幫,它原先只是一家幫企業協辦馬拉松和運動事項的公司。幾年下來,當馬拉松賽事愈來愈興旺,因為門檻低,所以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競爭者,於是公司開始進行變革。第一步是互聯網運動+旅遊,因為公司發現很多的跑者,會將一年幾次的假期用在世界知名的馬拉松賽事。但著名的國際馬拉松賽事報名不易,於是他投資了一家旅行社,提供的馬拉松+旅遊的整體服務,於是營業額翻倍成長。

 

  接著,他發現在每次的馬拉松賽事上,聚集很多的照相師為跑者拍照。照相師將照片放在公開的網站上,跑者自行認取並付款給網站,再轉給照相師。於是公司轉型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專門提供跑者和相片的配對服務,照相師知道將照片上傳到跑拉幫公司的網站,會因為自動配對,所以得到最好的報酬。

 

  不過真正令公司業績爆發的關鍵是,公司看到了區塊鏈的應用。區塊鏈能提供在服務鏈的每一個參與者儘可能的透明化,每一次價錢的變動,照相師都能得到訊息,於是照相師的角色改變了,他們賣的不只是相片,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一直被保護直到售出為止,而且信息完全透明。跑拉幫於是投入這種技術的開發,也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跑拉幫公司成功的關鍵在於非常清楚自身的流程,深刻明白如何利用數位科技來重新設計商業模式,並和知識同好者,不時的在網上進行變強、互動,並隨時準備滾動修改技術和商業方向。

 

作者:陳孝昌/思密物研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2018年05月15日 04:10 工商時報